看到这张照片时,他的家人都泪目了!这是临刑前,家人买通狱卒,请人给他拍的,此前,他已受尽各种酷刑,被扔进炙热的铁皮桶,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年轻的狱卒听了都红了眼眶。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照片里的他,穿着一件旧布衫,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和身上都有伤。可他的站姿很挺拔,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绝望,反而有一种穿透岁月尘埃的坚定和从容。那抹淡淡的微笑,不是对死亡的蔑视,更像是一种释然,一种“我为我的信仰奋斗过,此生无憾”的告慰。 这张照片,就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宣言。 陈乔年这张照片,它粗糙、模糊,甚至带着伤痕。但它恰恰真实得可怕。 这种真实,不是摆拍出来的英雄气概,而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走向终点时,最自然、最坦荡的状态。他不需要任何修饰,因为他的信仰,就是他最好的“滤镜”。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上的强大,可以超越肉体上的所有摧残。 现在很多人聊到“信仰”这个词,可能会觉得有点“空”,有点“远”。咱们普通人,每天想的是工作、家庭、柴米油盐,谈信仰,好像有点奢侈。 可陈乔年他们那代人不一样。他们是真真切切地在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都知道,陈乔年有个哥哥,叫陈延年,也是一位烈士,牺牲时比弟弟还年轻,29岁。他们俩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作为“顶流”的儿子,他们本可以有无数种更安逸、更舒服的人生选择。可他们偏偏选了最危险、最坎坷的那条路。为什么? 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们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信念,就是他们生命的坐标。为了这个坐标,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生命。 史料记载,陈延年被捕后,敌人让他跪下,他宁死不屈,最后是被乱刀砍死的。而陈乔年走向刑场时,对狱中的同志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安宁,不正是他们当年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吗?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最新的社会调查数据,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25年上半年做的一个关于“当代青年历史观”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00后”和“05后”,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已经从传统的教科书,转向了影视作品、纪录片和数字化博物馆。 这个数据很有意思。它说明,年轻人不是不关心历史,而是更喜欢用生动、具象、有代入感的方式去触摸历史。 《觉醒年代》为什么火?因为它把陈延年、陈乔年这些历史人物,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惑、会和父亲吵架、会和朋友争论的活生生的人。当观众看到延年乔年兄弟俩昂首挺胸走上不同方向的街道,奔赴各自的“战场”时,那种为了理想分道扬镳又心意相通的决绝,真的能让人热泪盈眶。 说回这张照片。 当陈乔年的家人最终拿到这张照片时,史书上只用了四个字形容他们的反应:“泪如雨下”。 自己的孩子,风华正茂,本该有大好前程,却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世界。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但他们的眼泪里,除了悲痛,一定还有一种外人无法体会的骄傲。 他们的儿子,没有辜负自己的姓氏,更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家人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和一个从容不迫的微笑。 这,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信仰可以是对职业的敬畏,是对家庭的责任,是对善良的坚守,是对国家发自内心的热爱。 它是在你迷茫时,给你方向;在你懦弱时,给你勇气;在你想要放弃时,给你再坚持一下的理由。 就像陈乔年,在那个炙热的铁皮桶里,在每一次酷刑的折磨下,支撑他的,一定就是心中那个坚不可摧的信念——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看到这张照片时,他的家人都泪目了!这是临刑前,家人买通狱卒,请人给他拍的,此前,
青史微言
2025-08-15 04:0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