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狂言绝不让步后,不到24小时,万斯出招:给乌方一记重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尼日尔这个西非小国资源不算少,铀矿、石油、黑土地样样都有,可经济长期依赖外资和外国技术。几年前,中国帮它建了石油管道和油田开发项目,投资上百亿美元,还把技术和生产线都铺好了。 结果今年一开年,尼日尔军政府突然翻脸,不仅驱逐了中方高管,还冻结了公司的账户。表面理由是“主权独立”,实则是想趁项目投产后直接接管。 他们可能没想到,没有技术团队和运营经验,这套设备压根玩不转。短短几周,石油产量大减,国内油品紧缺,电网开始频繁跳闸,每天损失超过200万美元。眼看日子过不下去,军政府只好低下头,向中方求助恢复生产。 这波操作直接把其他投资方吓跑了。原本欧洲的金矿项目、美国的能源合作都在谈,现在统统停摆。毕竟,谁愿意往一个可能随时“翻脸”的地方砸钱?对尼日尔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信用破产。 再说尼日尔的另一桩大工程——凯大吉水电站。这是中国投了近50亿建的,建成后能满足全国60%的电力需求,还能改善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本来是个双赢项目。 可政治风险就在那儿摆着,军政府上台后,外资项目一个接一个出问题,谁敢保证这座水电站不会哪天被“接管”? 在这种环境下,技术控制权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电站闸门可以设定双模式,一套是日常本地操作,另一套是远程授权,关键参数只有投资方掌握。 这样即便现场被人接管,项目也能留有主动权。合同上也该提前写清楚,技术核心和管理权不能随意转移。三管齐下——技术、合同、预案,才是保护海外投资的保险锁。 说完尼日尔,再看乌克兰。表面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是经济合作翻车,一个是战争胶着,但本质问题很像:弱势一方缺少主动权,一旦大国谈判,自己随时可能被摆上桌当筹码。 最近,美国政坛的一个动作让基辅很难受。特朗普宣布将在8月15日和普京单独会面,乌克兰不在邀请名单里。泽连斯基第一时间放狠话,说没有乌克兰参与的谈判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但不到24小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就在电视上放话:“美国不会再为乌克兰战争买单。” 这话的分量很重,过去三年,乌军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靠西方军援支撑,尤其是美国的武器和资金。一旦断供,前线就可能顶不住。 特朗普上台后,一直强调“美国优先”,不想再当“冤大头”,他的算盘很直接——让乌克兰在乌东四州做出让步,换取停战。 问题是,泽连斯基哪怕想妥协,国内法律和民意也不允许。乌克兰宪法规定,领土变更必须全民公投,而且当前民意对割地极为反感。如果真签了这样的协议,他回国后等来的很可能不是掌声,而是审判。 欧洲呢?口头上说支持乌克兰,但钱袋子并不那么松。德国刚咬牙拿出20亿欧元,法国还在讲“欧洲自主”,可前线的弹药消耗是按分钟算的,政客的演讲救不了战场。 更讽刺的是,华尔街的投行已经开始计算乌克兰矿产、农地和港口的潜在收益,把战争后的经济重建当成一盘生意来算。 俄罗斯的立场更简单——乌东四州是底线,占领三年了,不可能说撤就撤。对普京来说,这次和特朗普的会面是个机会,他完全可能在对华政策、能源出口或者军事部署上做一些交换,但乌东领土问题几乎不会退让。 把尼日尔和乌克兰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几个共通点。 弱势一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安全,都高度依赖外部力量,一旦外部支持撤掉,就立刻陷入被动。强势一方的决策往往不考虑对方的长远利益,而是根据自身战略随时调整。最后,这种局面下,资源、地缘位置甚至项目本身都会变成谈判的筹码。 当然,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尼日尔的问题更多是经济合作被政治风险破坏,属于可以通过技术、合同和策略提前预防的类型。而乌克兰的问题是地缘政治层面的硬碰硬,几乎没有简单的防护办法,受制于国际形势的波动。 从中国的角度看,尼日尔的教训是必须在海外项目中做好技术和制度的防御,不能只想着工程建成,还得想着最坏的局面。而乌克兰的局面提醒我们,地缘政治的风向一变,曾经的盟友可能转身就另找伙伴。 世界的变化很快,今天的合作方,明天可能就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尼日尔的石油和水电站,乌克兰的矿产和领土,都是在强权博弈中被反复掂量的筹码。想要不被动,唯一的办法是让别人离不开你,而不是你离不开别人。 问题是,这样的主动权,不是谁都能轻易拥有的。下一次,当交易桌上的筹码换了名字,会是谁呢?
泽连斯基,秘密被发现!国际调查组追踪阿联酋可疑资金流时,意外锁定乌克兰总统泽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