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卫立煌在松山督战,见309团官兵冲锋后,突然往后跑,顿时火冒三丈。他通知第八军军长何绍周。要求整顿军纪,就地枪毙带头逃跑的团长陈永思。 说起松山战役,那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为了收复滇缅公路打的一场硬仗。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大动脉,被日军掐断后,物资进不来,形势危急。松山,云南龙陵县的一个小地方,地势险要,日军在这儿修了地下工事,控制了怒江边的惠通桥,挡住了远征军的路。远征军带着美军的飞机和大炮,拼了三个多月,才把松山拿下来。 这场仗打得艰难,日军工事太结实,炸都炸不动。远征军伤亡大,进展慢。卫立煌作为指挥官,亲自上前线盯着,铁了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卫立煌是谁?这位老兄可是个狠角色,早年打北伐,剿共时号称“百战百胜卫”,治军特别严。1944年,他被调到云南,带着远征军扛起了打通滇缅公路的大旗。松山战场上,他看不得一点懈怠。那天,他瞧见309团冲锋后撤退,以为是逃兵,气得直接下令何绍周枪毙团长陈永思。他这人就这样,军纪第一,谁敢跑就收拾谁。 但这回,他可能真看走眼了。战场上情况复杂,不是光靠严就能解决的。 陈永思,第八军309团的团长,年轻,敢打仗。那天进攻,部队冲得太猛,可炮兵支援没跟上,暴露在日军火力下,伤亡一大片。他一看这仗没法打,赶紧下令撤退,想保住点人。可这事儿传到卫立煌耳朵里,就成了临阵脱逃。何绍周接到命令,把陈永思叫来问话。陈永思一身泥,满脸疲惫,说是没办法才撤的,不是怕死。 何绍周听完,琢磨了半天,觉得这家伙没撒谎。战场上瞬息万变,撤退有时候是战术需要,不是孬种。 何绍周,第八军的军长,经验老到,做事稳。他1939年当上少将,1943年管第八军,底下人都服他。接到卫立煌的命令,他没急着枪毙人,先查了查。结果发现,309团撤退是因为没掩护,硬冲就是送死。他没执行枪决,只是训了陈永思一顿,放了他回去。这决定救了陈永思,也保住了部队的战斗力。 何绍周这人,关键时候不糊涂,知道打仗不能光靠狠劲儿,还得讲道理。 陈永思没死成,回到战场上更拼命了。后来攻长岭岗,他带着人冲在前头,拼到最后身负重伤,倒下了。这仗打得惨烈,他用命证明了自己不是逃兵。309团最终跟着第八军拿下松山,陈永思也成了抗战里一个悲壮的名字。 松山这仗,远征军拼尽全力。日军工事太硬,卫立煌急了,传达蒋介石的死命令:9月前不拿下松山,全军受罚。何绍周顶着压力,和手下想辙。82师师长王伯勋提议用炸药爆破,何绍周拍板,工兵连夜挖地道,埋了两卡车炸药。一炸,日军主阵地没了,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当场完蛋。第八军趁势攻上去,松山主峰到手。 可日军还不死心,真锅邦人接手,烧了军旗死守长岭岗。309团冲了好几次都没拿下,最后王光炜带着补充团和陈永思硬拼上去,才打赢。代价不小,第八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 松山拿下来,滇缅公路通了,中国抗战多了条命脉。这仗不光是胜利,还展现了远征军的血性。卫立煌的严,差点冤杀人,但也让部队不敢松懈。何绍周的稳,保住了陈永思,也保住了战斗力。陈永思的死,证明了中国军人的骨气。 这事儿告诉咱们,战争不是非黑即白。指挥官得狠,也得明白人,士兵得拼,也得活下来。
1944年8月,卫立煌在松山督战,见309团官兵冲锋后,突然往后跑,顿时火冒三丈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4 08:56:00
0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