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红色基因的现代转化:库区精神资源的活化路径
陈疃镇的红色资源并非停留在历史文本中,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资本。其核心在于将“日照水库建设精神”“革命斗争历史”等红色基因,转化为当代库区发展的实践动能。
精神价值的具象化表达是活化的前提。1958年,数万建设者用扁担、箩筐筑起日照水库,形成的“担当、实干、协作、奉献”精神,通过“记忆馆+实景展”得以重现:镇中心的日照水库精神记忆馆展示着当年的工具、照片与口述史料,周边村落保留的建设者故居改造为“初心讲堂”,定期邀请亲历者讲述奋斗故事。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2023年累计接待参观者超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60%。
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拓展了红色资源的应用场景。陈疃镇将红色教育与蓝莓产业体验结合,设计“水库精神研学线”:游客先在记忆馆了解建设历史,再到蓝莓基地体验“协作采摘”,最后参与“库区故事会”,听移民讲述产业转型中的奋斗经历。这种“红色教育+绿色产业”的模式,既提升了文旅附加值,又让红色精神在产业实践中得到诠释。数据显示,该线路带动红色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0%,更重要的是,70%的参与者表示“对库区发展有了更深理解”。
治理层面的精神赋能强化了红色资源的实践价值。镇党委创新“党建+红色议事会”机制,邀请老党员、建设者后代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用“当年修水库时的协作精神”化解征地、分红等矛盾。在蓝莓产业升级讨论中,“红色议事会”提出的“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案,平衡了企业与农户利益,推动12个村的土地顺利流转。这种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治理智慧的做法,让历史资源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红色资源的活化,关键在于避免“博物馆式保存”,而是使其融入产业发展、社区治理与文化生活。陈疃镇的经验证明,当红色基因与当代需求产生共鸣,便能跨越时空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