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给中国长脸了!”浙江,21岁女大专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比本科生差,毅然参加国际烘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13 13:21:04

“太给中国长脸了!”浙江,21岁女大专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比本科生差,毅然参加国际烘焙师大赛,最终成为中国首位女烘焙世界冠军。她分享的成功秘诀简单却沉重:5年揉面上万次,每天训练12小时。网友纷纷感叹:“行行出状元,并非只有本科才能出息人!”   实训房的灯光总比宿舍楼道的亮得早。凌晨四点,面团在她掌心发出轻微的黏连声,这是她每天与面粉打交道的开端。 五年前刚进大专时,走廊里飘来的那句“大专生能有啥大出息”,像粒硌在鞋底的沙,让她每次走进烘焙实训室都攥紧拳头。 那时她的操作台总是最靠里的角落,别人练习结束时,她的面板上还堆着小山似的面团。 最初连揉面的基础力道都掌握不好,手腕练到红肿,就用冰袋敷着继续,直到面团在掌心呈现出均匀的蜂窝状。   国际大赛的命题公布时,她盯着“文化融合”四个字看了整夜。窗外的月光落在《中国竹编技艺图谱》上,那些交错的纹路突然与蛋糕胚的层次结构重叠。 她试着将三星堆青铜纹样转化为糖霜浮雕,用竹编的经纬逻辑设计巧克力插件,光是调试面团发酵时的湿度,就报废了三百多个样品。 有次在烤箱前守到凌晨,恍惚间把烤盘温度错调了十度,眼睁睁看着 weeks 蛋糕的表面烤出焦痕,她蹲在地上把碎块捡起来,边吃边哭,眼泪混着焦苦味咽下去。 那是她为了复刻传统糕点的“回油”口感,试验了四十多种油脂配比才找到的配方。   决赛那天,她的作品刚摆上展台就吸引了评委驻足。三星堆神树的轮廓从巧克力镜面中升起,竹编纹理的糖网包裹着流心馅料,切开的瞬间,内里的层次感恰似考古现场的地层剖面。 当裁判用中文念出“冠军”时,她正盯着自己虎口处常年揉面磨出的茧子,那片皮肤比同龄人粗糙许多,却能精准感知面团发酵时0.1克的重量变化。 颁奖台上,她举着奖杯的手还在微微发颤,这双手曾在寒冬腊月反复清洗模具,冻疮破了又好,好的大专生咋了?咱也能为国争光!”   现在她的实训台成了新生参观时的“打卡点”,台面上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记着五年间的失败记录:“2020.3.15 抹茶慕斯塌陷,问题:吉利丁温度过高”“2021.7.8 糖艺脆度不足,调整熬糖时间至11分钟”…… 最末页贴着张泛黄的便利贴,是刚入学时写的:“今天比昨天多揉100次”。这或许就是她成功的全部密码——不是推翻学历的定义,而是让每个当下的努力,都比上一刻更接近极致。   正如她在赛后分享的,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时,作品因装饰手法太“土”被评委批评“缺乏国际视野”。 她没盲从潮流,反而去图书馆翻遍《天工开物》,把传统面点的“起酥”工艺融入法式挞皮,让黄油层次呈现出中式窗花的韵律。 这种坚持让她在国际赛场脱颖而出,评委说:“这是能尝到文化温度的作品。”   如今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学弟学妹们请教时的眼神。她总会指着操作台上的面粉说:“你们看,不管高筋低筋,能揉出稳定的面筋,才是好面粉。” 就像她用五年证明的,学历的标签或许能决定起点,但反复折叠的努力,终会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烤出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0 阅读: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