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谁料这一去,就让他成为了青史留名的大功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的太原,兵工厂里一派忙碌,铁锤敲击的声音混着机床的轰鸣,空气里都是钢铁烧红的味道。 刘贵福正弯着腰,仔细打磨一支刚修好的步枪,手上的动作稳得像拉锯一样均匀,自打进了这行,他就把修枪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活儿。 这一年秋天,前线的消息一波比一波紧,日军一路逼近山西,平型关那场硬仗的捷报传到城里,百姓都在热议,说八路军把鬼子打得丢盔卸甲。 刘贵福听得心里一阵发热,他想起了这些年见过的部队,有的装备精良却欺压百姓,有的纪律松散让人心寒,他觉得,这支能打胜仗又与老百姓亲的队伍,值得跟。 起初他只是打算带几个最熟的工友一起走,去帮八路军造枪修炮,计划一说出口,反响比想象的大。 临走那天,他一到厂门口就愣了——原本说好的四个人,变成了整整十六个,都是兵工厂的顶尖技工,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箱,个个像出征一样干劲十足。 队伍一行人翻山越岭,绕开日伪的封锁线,机床零件藏在柴火堆里,螺丝刀和锉刀用布包严实,白天找山洞躲,晚上踩着月色赶路。 风陵渡口,他们碰上了正在渡河的八路军,听说延安正缺造枪的人才,大家心里更急了,恨不得一步就跨过去,一个多月的奔波,鞋底磨破了好几双,终于在临汾的办事处递上了名字。 到了延安,迎接他们的是热乎的握手和真诚的笑容,八路军的领导得知这是一支从太原兵工厂出来的队伍,高兴得合不拢嘴,马上安排他们进兵工厂。 刘贵福每月拿到的津贴,比普通战士高出好几倍,他二话不说全换成了锤子、钻头、量具,他说,有了好工具,造出来的枪才顺手。 第一仗打得漂亮,短短两个月,修好了成批的机枪步枪,有的原本只是零件堆,被他们一颗颗螺丝、一道道膛线地拼了起来,前线急需的武器一车车送走,战士们摸着这些枪,连连说好用。 很快,新的任务来了,八路军要一款适合山地游击战的新步枪,要求比三八式短,便于翻山越岭,还得轻,方便长途行军。 条件艰苦得让人咋舌——兵工厂设在山洞里,只有两台老车床,煤炭短缺得靠烧木炭,钢材全是拆下来的旧钢轨。 刘贵福带着工友一遍遍地量尺寸,把缴获的各国步枪拆开对比,挑优去劣,他想到步枪配个固定刺刀太笨重,不如做个折叠式的。 平时贴在枪管下面,需要时一按就弹出,既省力又省时间,大家对这个点子赞不绝口,立刻投入试做。 第一批样枪出来时,卡壳问题频频出现,连续射击三十发就停摆,刘贵福盯着枪机琢磨了几夜,重新设计了闭锁凸轮,让接触更稳、更顺畅,再试射时,连续打了两百多发依旧顺滑,工友们笑得合不拢嘴。 1940年八月初,朱德总司令来到兵工厂,看着这支精致结实的新枪,试了几下刺刀弹出的动作,当场拍板:“今天是八一,就叫八一式马步枪!” 这一声定名,让全厂的工人像打了胜仗一样兴奋,很快,量产拉开帷幕,从每月百多支逐步提高,五年下来造了几千支,把八路军的火力往前推了一大步。 除了步枪,刘贵福还有不少“小点子”,他改造了机枪,让它能仰射对空,延安上空的日机第一次尝到被击落的滋味,他还用一块弯铁片做了个自动规正器,让子弹入膛更准,成本却低得惊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兵器工业的重要专家,但依旧穿着带油渍的工作服,蹲在生产线上和工人一起研究零件,病重住院时,他还让家人把枪的图纸带来,指着膛线的角度说要改。 后来001号八一式样枪和全套设计图纸被收藏进博物馆,那些老旧的工具、泛亮的锉刀、改造过的木制镟床,静静地摆在那里,像是在诉说一个铁骨铮铮的故事。 从太原兵工厂到延安,从山洞里的车床到新中国的设计室,刘贵福用一双手,把有限的条件变成了无限的可能。 他和他的工友们,在最缺、最难、最苦的日子里,造出了足以改变战局的武器,这股在困境里也要硬干下去的劲儿,是他留给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德州新闻网——德州记忆|军工英雄刘贵福
权恩妃
【1点赞】
大猫
作者写的不错,但有错误之处。刘老造枪的那个地方叫黄崖洞,在太行根据地的黎城县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