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病逝,李克农怒摔酒杯,粟裕泣不成声、一度昏厥,周总理交给陈赓夫人傅

千百年一叹 2025-08-13 01:43:50

1961年陈赓病逝,李克农怒摔酒杯,粟裕泣不成声、一度昏厥,周总理交给陈赓夫人傅涯3张纸条...... 陈赓出生于1903年湖南湘乡,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校期间,他结识周恩来,后者担任政治部主任。此后,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和长征,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指挥多项战役,建立显著功勋。 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负责军事教育和国防事务。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健康状况逐渐下降,1957年起心脏病多次发作。1961年初,他到上海疗养,医生建议静养,但病情仍逐步加重。 陈赓与粟裕的交往始于1947年,两人首次会面讨论作战策略。粟裕领导淮海战役等重大战斗,陈赓提供后勤援助。后来粟裕职务调整期间,陈赓多次登门拜访,交流经验,共同分析军事问题。两人合作密切,互相借鉴战术方法。这种友谊源于共同的革命经历,持续到新中国时期。陈赓住院时,粟裕通过通信表达关注。 李克农与陈赓的联系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地下活动。李克农主管情报,陈赓执行任务,多次化解国民党危机。顾顺章叛变后,两人配合转移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同为副总参谋长,工作上频繁互动,讨论情报事务。陈赓住院期间,李克农常去探视,两人交流工作心得。 周恩来与陈赓关系源自黄埔时期,陈赓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保卫工作。长征中,周恩来身体不适,陈赓指挥干部团护送担架队。他走在前面勘察路线,确保安全。医疗资源有限时,陈赓协助邓颖超照料周恩来日常。新中国后,两人保持密切联系,周恩来多次探视陈赓病情。 1961年3月16日上午,陈赓在上海华东医院因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58岁。消息传到北京,粟裕正在处理文件,闻讯后痛哭不止,因情绪波动导致暂时缺氧,一度昏厥。醒来后,他继续表达悲痛。这种反应源于两人多年的军事合作与互助。 李克农接到消息后,先是不信,然后沉默。几天后,陈赓骨灰运抵北京,李克农虽身体欠佳,仍前往机场送行。数日后,家中来访老同志,用餐时他端起酒杯抿一口,突然摔碎杯子,表示陈赓离去后饮酒无趣。这种举动反映出两人从上海情报工作到新中国时期的深厚情谊。 周恩来接到报告后,取出纸笔,为陈赓骨灰盒题字“陈赓同志之骨灰”。他书写多张,每次查看后觉得不满意,便重写。几日过去,从中挑选三张最合适的,交给工作人员转给陈赓夫人傅涯。傅涯接到纸条,认出字迹,保存起来。这种题字行为体现了周恩来对陈赓的敬重与长征等共同经历的回忆。 追悼会于3月25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周恩来出席,安排细节。粟裕向军委请求护送骨灰到八宝山。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许多老战友出席。这些事件显示出陈赓与战友间的紧密联系,从早期革命到国防建设。 陈赓骨灰安葬后,李克农继续情报领导工作,但心脏问题加剧。1962年2月9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粟裕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主持战役研究,分析历史经验。1984年2月5日,他在医院逝世,享年77岁。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事务,处理外交内政。1976年1月8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傅涯保存纸条,参与党史教育,讲述革命事迹。1994年,她在北京逝世。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间的友情,通过书籍和回忆流传,激励后人学习奉献精神。他们的经历反映出革命年代的艰辛与团结,在国防和情报领域留下宝贵遗产。这种情谊源于共同奋斗,体现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革命友谊的这些片段,不仅记录了个人情感,还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担当。陈赓的离世虽带来悲痛,但他的贡献与战友的反应,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团结。 这段革命情谊故事引发思考,你对陈赓与战友们的友谊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这些历史事件的启示。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