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中国国防部宣布一句“必将发挥应有作用”,把央视《攻坚》里那段“歼-15T模型被电磁弹射瞬间弹出”的画面推上了全网热搜。有人激动:年内三航母时代真要来了?有人质疑:一次模拟放飞,离真正入列还隔着十条海沟。我刷完三遍视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官方罕见地把“攻坚”二字写进字幕——在中国军工语境里,“攻坚”从来都不是形容词,而是倒计时器。 这几天,大伙的手机屏幕,估计都被那艘“8万吨级的大家伙”——福建舰给刷爆了。起因是央视那个叫《攻坚》的片子,里头一个歼-15T模型被电磁弹射器“biu”一下弹出去的镜头,配上国防部一句意有所指的“必将发挥应有作用”,整个互联网瞬间就炸了锅。 评论区里那叫一个热闹,基本分两派。一派是“沸腾派”,香槟已经准备开了,就等一声令下,庆祝咱们2025年内迈进“三航母时代”。另一派是“谨慎派”,觉得一个模型、一次陆地模拟,说明不了啥,离真正形成战斗力,那差得远着呢。 当看到“攻坚”这两个字被打在公屏上时,意识到这才是这次官方信息里,藏得最深、分量最重的一句话。 为啥这么说?在咱们中国军工的话语体系里,“攻坚”这个词,从来就不是个轻松的词儿。它不像“探索”“研发”那样留有余地,也不像“稳步推进”那样四平八稳。“攻坚”一出,就意味着项目已经到了最关键、最艰难的瓶颈阶段,而且是下了死命令,必须限期拿下。 这是一种什么概念?想想当年的“两弹一星”,那会儿没图纸、没专家,靠着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硬是把原子弹、氢弹给“攻”下来了。再想想歼-20,从首飞到入列,中间多少技术难关需要“攻”?所以,“攻坚”这个词,它自带一种“立下军令状”的悲壮和决绝,它就是一个倒计时器,告诉所有人,硬骨头正在被啃下来。 所以,再回来看福建舰,大家争论的焦点——电磁弹射,其实只是“攻坚”的一个子项目。真正的“攻坚”,是围绕着这艘航母,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复杂的“联合作战体系”。 福建舰的“攻坚”,攻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跨代协同”的坚冰。 现在咱们的航母上,有“飞鲨”歼-15,这是咱们的老朋友了,皮实耐用。但福建舰的目标,是要上歼-35这种隐身舰载机的,还要上空警-600这个“空中指挥所”。老的、新的、常规的、隐身的,不同代际的飞机怎么在一块儿玩?怎么让歼-15T这样的“四代半”战机,在歼-35和空警-600的体系支持下,发挥出“1+1>;2”的效能?这就是“攻坚”的第一个硬骨头。让不同的装备做到“形联”,更要做到“神联”。 其次,是“人与装备”的磨合。 电磁弹射好是好,效率高,对飞机损耗小。但它对飞行员的要求,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短短几十米的甲板上,瞬间被弹射到几百公里的时速,那种感觉可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如何快速、大规模地培养出能驾驭电磁弹射的王牌飞行员?这背后是一整套全新的训练大纲和模拟体系。这同样是一场硬仗。 最重要的,是“全域联通”的网络。 《攻坚》里有个细节,说以前的通联表,满眼都是“海”字开头的单位。现在呢?天上的、海上的、陆上的、网电的,全都在一张表里。福建舰未来的战场,绝不只是一片海。它的信息触角,必须能上联太空的卫星,下联深海的潜航器,横向连接陆基的导弹部队和空中的预警机群。把这些原本属于不同军种的“珍珠”,串成一条能随时“发现、锁定、摧毁”的杀伤链。这个过程,就像要把无数个独立的CPU,整合成一个强大的中央处理器,难度可想而知,这才是“攻坚”的核心。 就像片子里说的,青龙桥一头连着国防大学,另一头就是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那种历史的刺痛感,是刻在中国军人骨子里的。当年我们为什么挨打?技不如人,但更深层次的,是组织和体系的落后。今天我们“攻坚”,攻的就是这个历史遗留的命题。 从上甘岭上,先辈们用身体当导线接通电话,到今天我们在蚀刻着亿万晶体管的芯片“坑道”里,防范着“数据轰炸”。形式变了,但那种“神经永不中断”的执念没变。福建舰就是这个新时代“神经系统”的移动中枢。 如今,我们看到福建舰已经完成了数轮海试,舰岛上“黑烟”变“白汽”的照片,军迷们早就分析了无数遍了。我们更是在不久前的官方报道里,看到了疑似歼-15T全尺寸模型在福建舰甲板上进行调度测试的画面。这说明什么?说明陆地上的“攻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已经转入“舰上攻坚”的新阶段。 2025年内福建舰能不能入列,三航母时代会不会来?其实纠结于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意义没有那么大。 当“攻坚”这个词被官方说出来的时候,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它就像一个已经启动的倒计时器,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它滴答作响的声音。
无耻的言论!美国国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研发的三款六代机都是假的,目的只不
【449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