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一起报名黄埔军校,招生负责人对母亲说:“你年龄超了

如梦菲记 2025-08-12 17:18:15

1938年冬,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一起报名黄埔军校,招生负责人对母亲说:“你年龄超了近20岁,不能报名。”母亲说了一句话后,与儿子一同被录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时,全国迅速陷入战争的深渊,成千上万的家庭在炮火中四散,流亡者的脚步踏遍大地。   湖南祁阳的周咏南,那一年已经三十七岁,早年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跟随武师习武六年,掌握了扎实的技击功夫,书法、诗词、绘画、音乐也都略有造诣。   本可以安稳地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但命运让她在十九岁嫁入黄家后不久便守寡,独自一人将儿子黄天抚养成人,靠教书维持家用。   1938年,她亲眼看着长沙大火后潮水般涌入祁阳的难民,许多妇孺蓬头垢面,抱着锅碗或裹着破毯,露宿在街角。   那种流离失所的景象,让她在心里反复问自己,除了在课堂上教孩子读书识字,她还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   等到儿子黄天高中毕业,她放下了为他筹备婚事的打算,决定母子一起参军,这不是一时冲动,她清楚日军不会因为对手是孤儿或寡妇就放过任何一个人。   1938年冬日的一个早晨,风雪打在脸上生疼,母子两人踏着薄冰赶到衡阳的黄埔军校招生处,院子里站着的青年学员穿着笔挺的军装,背挺得像枪杆子。   她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走上前递报名表,要求为自己也登记一份,负责登记的军官抬眼打量,告知她的年龄超过招生规定二十岁之多,而且儿子作为家中独子,也在免征之列。   拒绝的意思很明确,她却没有退后一步,她的声音平稳,神情笃定,提到自己丈夫早逝、独自养大孩子不易,但在国难面前人人有责,作为教师更应带头到前线去。   院子里一时间安静下来,这番话让在场的人心头一紧,最终,这份决心打动了招生负责人,母子二人同时获得破格录取。   进入军校后,她分到救护班学习战地急救,黄天则进入步兵科接受训练,年近四十的她在体能训练上毫不示弱,劈刺课上动作迅猛有力,多次在比武中夺冠。   训练场泥泞湿滑,她握着刺刀冲出起跑线,身形敏捷,出手稳准,连年轻学员都对她刮目相看,课余时间,她同样认真钻研射击技术,逐渐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击中目标。   数月后,母子双双毕业,她被分到第九战区政治部任中尉干事,原本的工作安排在后方,但她接连上报申请,提出要到前线去,并建议将随军妇女和流亡女生编成独立队伍。   得到批准后,一支女兵连成立,她担任连长,开始在操场上带领女兵们反复进行队列、射击、刺杀等训练。   1943年冬,常德保卫战打响,硝烟在津市上空翻滚,她率领女兵连进入战区,清晨的雾气未散,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耳边全是呼啸的子弹和破空的炮弹。   她带队穿梭在掩体间,寻找合适的射击位置,看到敌军逼近就用刺刀迎击,一次冲锋中,她的腿被子弹击穿。   鲜血顺着裤管流下,她咬紧牙关,继续指挥队伍交替掩护,直到最后一名队员撤离,那场战斗结束时,全连损失了大半人手。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她脱下军装,申请退伍,她的心里很清楚,从军是为了驱逐侵略者,而当侵略者被打败,枪就不该对着自己的同胞。   她回到白地市中心小学,重新站在讲台前,教孩子识字,也给他们讲在战场上学到的勇气与担当。   不久内战爆发,黄天在国民党军中任军官,她得知后,频频写信劝他不要参与同胞相残的战事,她带着儿媳和孙子辗转找到部队驻地,陈述守寡育子的辛酸与对内战的反感。   即便如此,黄天依旧返回部队,直到1949年,他所在部队在北京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她才放下心。   新中国成立后,黄天转业回祁阳县水利部门工作,她继续留在小学教书,直到病重离世,她的一生横跨和平与战火,从讲台到战场再回到讲台,角色不断变换,但始终保持着那份坚定。   那句在军校报名处说出的“侵略者不会因为你是独子而饶你”不仅让她和儿子一同走进军校,也成了她一生的写照——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无论性别与年龄,都有挺身而出的理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湖南日报——母子从军赴国难——追记抗战老兵周咏南、黄天

0 阅读:3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