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美国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罗森堡夫妇送上了电椅,生前最后一吻

如梦菲记 2025-08-12 17:18:14

1953年6月,美国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罗森堡夫妇送上了电椅,生前最后一吻后,他们将被电刑处死,苏联解体后,出卖原子弹秘密的真凶才浮出水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6月19日的黄昏,新泽西州辛辛监狱的死刑室里,沉重的气息仿佛凝成了雾,朱利叶斯·罗森堡坐在电椅上,双手双脚被厚厚的皮带绑住,冰冷的金属电极紧贴太阳穴。   隔着几步之遥,妻子埃塞尔被押在另一把椅子前,他们在行刑前短暂相望,目光交织成最后的告别,短暂的接触后,命运的车轮轰然压下,电流的嘶鸣穿透空气,生命在几分钟内被掐断。   四年前的一个秋日,美军侦察机在太平洋上空发现了一片颜色怪异的云层,检测结果表明其中含有强烈的核辐射,这一发现让华盛顿震动——苏联已经成功引爆了原子弹,对于美国来说,这几乎不可思议。   自1945年在广岛和长崎投下核弹后,美国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核武优势。   然而短短四年间,苏联便跨过技术壁垒,令美国的战略优势瞬间削弱,情报部门很快得出结论:这背后必定有间谍协助。   美国联邦调查局展开了大规模搜查,一条条线索被抽丝剥茧地追查,最终,目标锁定在纽约下东区的一对中年夫妇。   朱利叶斯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自青年时期便活跃于左翼社团;埃塞尔同样出身工薪阶层,年轻时曾梦想成为演员,后转为文职工作。   两人对社会主义理念抱有同情,在冷战初期的美国,这样的背景便足以让他们进入FBI的监控名单。   指控的核心来自埃塞尔的弟弟戴维·格林格拉斯,这位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机械工的年轻人声称,朱利叶斯要求他提供涉及原子弹结构的资料,并由埃塞尔整理成文。   虽然早期证词中并未提到姐姐的名字,但在检方压力下,他的说法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成为案件转向的关键。   1951年春天的庭审中,检方将几张粗糙的手绘草图作为证据呈上法庭,声称这些是原子弹机密的核心部分。   然而专家们私下指出,这些图纸不仅缺乏技术含量,甚至无法用于实际制造,辩护律师质疑证人的可信度,指出其说法前后矛盾、缺乏直接物证,但在当时弥漫全美的反共情绪下,这些质疑显得微弱无力。   陪审团很快做出有罪裁定,法官的判词将朝鲜战争的战场血腥与这对夫妻的所谓行为直接挂钩,使案件彻底失去了司法的独立性。   罗森堡夫妇拒绝与调查方达成任何交易,FBI曾暗示,只要供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姓名,便可免于一死,至少可以保全埃塞尔的性命,然而他们始终保持沉默,坚持不承认从未发生过的罪行。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关乎个人安危,更关乎信念与尊严,随着处决日期的临近,国际上的声援声浪不断增强,爱因斯坦、萨特、毕加索等人公开呼吁赦免他们。   巴黎、伦敦、罗马的街头出现了支持的游行队伍,但这些呼吁都被美国政府以冷战需要为由拒绝。   行刑当天,美国依然处在麦卡锡主义的高压氛围中,朱利叶斯在三次电击后才被宣布死亡;埃塞尔的过程更加残酷,第一次电击未能终止心跳,追加的电流让她的身体剧烈颤动,直到确认死亡为止。   那一夜,他们的两个孩子瞬间成为孤儿,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中,为了逃避社会的敌意,他们被迫改姓换名。   多年后,冷战的铁幕逐渐被掀开,苏联解体后,解密档案揭示了更多细节,档案和“维诺纳计划”中截获的苏联情报显示,真正将原子弹关键设计交给莫斯科的,是物理学家西奥多·霍尔以及英国科学家克劳斯·富克斯。   朱利叶斯虽与苏联情报员有接触,但提供的多是常规军事技术,与原子弹核心原理无关;埃塞尔的名字在任何苏联情报档案中都未曾出现。   2001年,戴维在晚年承认,他曾在检方威胁下编造证词,诬陷了姐姐,以换取妻子的安全。   罗森堡夫妇的结局,成为冷战时期政治恐惧如何扭曲法律的典型案例,他们的两个儿子在长大成人后,致力于为父母平反,撰写书籍、建立基金会,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真相。   这段历史提醒人们,真相可能被尘封多年,但终有一天会重新浮现;然而,当正义姗姗来迟时,失去的生命与岁月再也无法挽回。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军网——世界上最大的核间谍案揭密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