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在8月10号亮出了9月3日的日程牌:波兰新总统将到访。这看似平常的外交安排,却像一枚提前落定的棋子,无声地宣告了特朗普不会出现在北京的阅兵观礼台上。为何最终是这个选择?背后是几股现实力量的角力。 最直接的推力,大概来自阿拉斯加。8月15日,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已定局。既然与莫斯科的“重头戏”早早敲定,再为了一场本可能促成另一次会面的阅兵而远赴北京,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日程的优先顺序,本身就是一种外交语言。 更深一层,是横亘在中美之间的那堵“墙”——一份尚未达成的经贸协议。特朗普的话说得很白:协议不成,见面无益。眼下看,这份协议的影子最早也要到深秋(10月底、11月初)才能清晰起来。9月初?时机远未成熟,空气中还弥漫着谈判桌的硝烟味,哪是握手言欢、共赏阅兵的时刻? 而最耐人寻味、也最不易言明的,或许是历史叙事正在经历的微妙转向。美国对二战的记忆图景,正被悄然重绘。俄罗斯的贡献在西方主流话语里日渐模糊,被新的“破坏者”形象覆盖;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战争罪行也悄然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结束战争的伙伴”这顶新帽子。在这样的语境重塑中,一场以“抗战”为主题的盛大纪念,对美国当下的战略图景而言,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刺眼。 所以,特朗普的缺席,表面是日程冲突或谈判僵局,内里却透露出更大的转向:当纪念本身已不再是目的,当历史的勋章被重新熔铸成现实战略的链条,缺席一场阅兵,就成了某种必然的注脚。美国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如何用“共同的过去”(哪怕是被重塑的),去绑定盟友的未来战车。
5条要求全遭拒,特朗普再对访华改口,美官宣:不会来华看阅兵特朗普又改口了!这位
【90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