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三年多,突然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普京要是在开战前领悟

文史充点站 2025-08-12 12:22:54

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三年多,突然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普京要是在开战前领悟,俄罗斯绝不会陷入如此困境。 当看到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原本被一些人预测“几天结束”的军事行动,如今演变成漫长的消耗战,不禁想起一句熟悉的话。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在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中提出,这句话看似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 回望解放战争,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毛泽东总是反复计算敌我力量对比,1947年转入战略进攻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分析各战区的兵力部署、补给状况和群众基础。 1948年9月攻济打援战役前,毛泽东给华东野战军发电报,要求预估三种可能情况:援敌距离尚远时攻克济南、援敌离近时攻克济南、援敌已近时尚未攻克济南。 这种事无巨细的准备工作,与当前某些军事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战争不是靠一时冲动就能获胜的游戏,而是需要精密计算的复杂博弈。 俄军在行动初期暴露出的问题,恰恰验证了这个朴素道理的重要性,后勤准备不足、对对手韧性估计不够、国际环境判断失误,这些都是“准备”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战争的“准备”早已不是简单的兵力集结,情报收集、舆论环境、国际支持、经济承受能力,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当西方军援源源不断运抵乌克兰时,当俄罗斯部分外汇储备被冻结时,战场天平开始倾斜,这些都在提醒人们,21世纪的战争考验的是综合国力,越是复杂困难的形势下,作战准备越是要细致地分析敌我友的力量、敌我友的情况,并换位思考分析对手会怎么想、怎么做。 历史上的经典战例总是那些准备充分的行动,淮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秘密储备了2.6亿斤粮食,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已控制90%的铁路线。 反观那些匆忙发起的军事行动,往往会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1927年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曾承认那是一次“无把握之仗”,结果确实遭遇了挫折。 正是从那次教训开始,毛泽东逐渐形成了这套战争哲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成为人民军队长期作战经验血与火的凝结。 现代技术让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人机、卫星通信、精确制导武器,这些新装备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 但有些基本原则依然适用:充分的情报准备、可靠的后勤保障、正确的战略判断,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深入细致的战前准备。 当我们看到某些装甲部队深入敌后却缺乏有效补给时,当看到精确制导弹药库存告急时,不得不承认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俄乌冲突即将走入第四个年头,从2022年的互有攻守,到2023年的相持不下,再到2024年的俄攻乌守,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战争的复杂性远超许多人想象,地缘政治、经济制裁、军援竞赛、舆论战场,每个维度都在影响着最终走向。毛泽东曾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这种全局思维在当今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具体工作中还多次强调要注意运用这一思想方法,认为“和作战一样,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借鉴意义,做任何重大决策之前,都需要充分的调研和准备。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准备”显得更加珍贵。真正的准备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各种可能情况的深入分析和应对预案,包括最乐观的情况、最糟糕的情况,以及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绝不是政治家的游戏。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毛泽东:“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