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国歌有一句歌词差点被删,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 (参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1 18:14:56

[太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国歌有一句歌词差点被删,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 (参考资料:2017-06-07 人民日报——几度沧桑 国歌的诞生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即将诞生,万物待兴,按理说,国歌也该是一首描绘和平与繁荣的新曲,可决策者们偏偏选了一首充满“危难”与“斗争”的老歌,这背后,与其说是深思熟虑,不如说是一场意外与必然交织的碰撞。 1949年盛夏,为新生国家寻找“声音”的使命,落到了一群文化巨擘的肩上,郭沫若牵头,田汉、茅盾等人组成了国歌初选委员会,后来又请来马思聪、贺绿汀这样的顶尖音乐家当顾问,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紧接着,一份由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审阅的《征求国歌词谱启事》,在全国各大报纸上连登八天,阵仗搞得很大,颇有全民总动员的气势。 启事一出,四海回响,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稿件如雪片般飞来,截至8月底,国歌稿件就收了三百五十多件。 热情是有了,可佳作在哪儿呢?委员会的专家们把稿子翻来覆去,发现能与新中国气魄相匹配的作品,寥寥无几,这就有点尴尬了,一个大国成立,总不能连首像样的国歌都拿不出来吧? 时间不等人,转眼到了9月,政协会议召开在即,国歌的事被推到了最高决策层,此时的应征稿件已暴增至六百多份,歌词近七百首,可结果还是一样,选择越多,反而越没有选择。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9月25日,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主持座谈会,到场的都是郭沫若、徐悲鸿、梁思成这类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 当讨论陷入僵局时,教育家马叙伦提了个建议:要不,在新国歌正式定下来之前,先用《义勇军进行曲》顶上?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会场,徐悲鸿第一个站起来赞成,他觉得这首歌有画面的,能让人想起当年的悲壮。 郭沫若等人也表示同意,但他们觉得歌词得改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话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当下,好像有点不合时宜,郭沫若甚至当场就构思出了新词,想给这首老歌换上新衣。 谁知,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政治学家张奚若却坚决反对,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是历史的产物,改了就破坏了它的完整性。 他拿法国国歌《马赛曲》举例,那里面也充满了血与火,可法国人至今还在唱,因为那是历史的记忆,实业家黄炎培也觉得,不改词更好。 正在这时,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补上了一记关键助攻,他生动地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外如何被广为传唱,早已是公认的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象征。 要不要为了“政治正确”而修改历史?这个难题最终摆在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 周总理一锤定音:“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他认为,新中国需要的恰恰是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毛主席也明确表态,支持不改,他看重的,是歌词里那股“安不忘危”的清醒,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未来的路还长,斗争也远未结束。 共识就此达成,会议结束时,毛主席、周总理与在场的所有人一起,放声高唱起这首即将成为国家声音的战歌。 两天后,全国政协正式决议:在新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个“代国歌”的身份,一用就是几十年。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响彻天安门广场的正是这首雄壮的旋律。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对此给出了官方解释:之所以不改词,就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并“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曾用《国际歌》、法国至今仍用《马赛曲》的道理是一样的。 回头看,选择《义勇军进行曲》或许是个美丽的意外,它不是为了庆祝胜利而作,而是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恰恰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让它超越了时代。 它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哪里来,走过怎样的路。

0 阅读:18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