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一新兵正擦大炮,突然瞅见,美军阵地有顶奇怪的帐篷。他咬牙跺脚,装上炮弹,冲着帐篷来了一发!只听“砰”,一声!瞬间地动山摇,他顿时目瞪口呆:“动静这么大?”
1951年深秋的朝鲜战场,寒风卷着硝烟刮过志愿军阵地。15岁的张典文正埋头擦拭冰冷的炮筒,手指冻得通红。
这个湖南临湘农村娃为了参军,曾在征兵处软磨硬泡好几天,硬是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说服了干部。
此刻他所在的47军140师419团机炮连阵地上异常安静,只有远处美军阵地偶尔闪过的车灯提醒着战争的存在。
张典文习惯性地凑近瞄准镜,这是他每天擦炮时的秘密仪式。
镜片里突然闪过一抹异样:对面山头多了顶墨绿色帐篷,像块突兀的补丁缀在焦黑的土地上。
"昨天还没有的..."他喃喃自语。几个模糊人影在帐篷周围快速移动,动作透着不寻常的谨慎。
他飞奔着报告班长,却被当作新兵神经过度敏感。
返回炮位再看,那些黑影愈发清晰,像蚂蚁围着糖块打转。
热血猛地冲上头顶,部队铁律"无令不开炮"在耳边嗡嗡作响,但眼前晃过同乡战友胸前的军功章,想起美军飞机在丹东投下的燃烧弹。
他吐掉嘴里的沙土,24斤重的炮弹被狠狠推进炮膛,动作比任何训练时都利落。"大不了枪毙我!"这念头闪过时,手指已经扣动扳机。
炮弹尖啸着撕裂空气的刹那,张典文就后悔了,炮口青烟还没散尽,对面山头突然爆出刺目白光。
紧接着是连环爆炸,火球裹着浓烟翻滚腾空,震波把三公里外的树叶扫得簌簌直落。
"坏了!"他腿一软跌坐在战壕里,"这动静...得是多大的炸药库啊?"
阵地瞬间炸锅。连长王进金提着裤子冲出掩体,揪住他衣领怒吼:"谁给你的胆子!"禁闭二字还没出口,营教导员苏福顺的电话先到了。
全连人屏息听着听筒漏出的声音:"...那顶帐篷是美军的临时弹药库!团部正愁找不到位置..."
连长表情从铁青转为错愕,最后拍着大腿笑骂:"你小子走了狗屎运!"
二等功喜报和禁闭令同时送到时,张典文正缩着脖子挨训。
"功是立了,错也犯透了!"教导员把军功章拍在他手心,"关你十五天长长记性!"
禁闭室里听着外面隆隆炮声,少年第一次懂得纪律的分量。
再上战场时,他已是92机炮连副班长。1952年马良山战役,美军重机枪压得步兵抬不起头。
眼见战友在弹雨中倒下,他嘶吼着撞开装填手:"我来!"24斤的炮弹在他手里轻得像柴火棍,一分钟45发的装填速度让炮管烧得通红。
战斗结束,战友才发现他右手血肉模糊,鲜血浸透半条裤管。"能多杀鬼子,手不要都行!"他咧嘴扯下布条包扎。
战争结束后,这个曾创造战场奇迹的少年选择解甲归田。
晚年在湖南乡下务农时,有人问起军功章,老人总摆摆手:"真该被记住的,是留在三八线的那些娃..."
他柜子里珍藏的泛黄照片上,少年兵倚着炮管笑得灿烂,背后的裂谷山川,正是他们用青春夯实的国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