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三强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拉住,90度鞠躬:“给我点钱

墟史往事 2025-08-11 09:45:32

1972年,钱三强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拉住,90度鞠躬:“给我点钱!”钱三强掏出钱递给老人时,突然大惊失色道:“你怎么变成这样?” 钱三强,1913年出生在浙江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被鼓励追求知识。他天资聪颖,1937年拿到去法国的奖学金,投身核物理研究,跟随居里夫妇的女儿和女婿——伊雷娜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学习。那时候,他亲眼见证了核裂变的威力,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为日后中国的核事业埋下伏笔。 二战期间,钱三强回国,在几所大学教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国家核计划的领军人物。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背后有他无数的汗水和智慧。这次成功让中国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板,但对钱三强来说,这条路并不轻松。核武器的威力让他既骄傲又深思,他曾对同事说:“我们打开了一个能救人也能毁人的力量,怎么用好它,是我们的责任。” 另一边,叶企孙的故事要从更早开始。1898年,他出生在上海,后来去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时,他满怀抱负,想把中国的物理教育带到一个新高度。他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当教授,亲手建起了物理系。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实验条件,他经常自掏腰包买设备。 叶企孙教书特别有一套,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还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他常说:“光看书不行,得自己试试才懂。”他的学生里出了不少大人物,比如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还有后来拿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李政道回忆说:“叶老师看出我有潜力,逼着我去钻研,不让我偷懒。”王淦昌也提到:“是他让我迷上了原子,我后来的路都是他点亮的。” 叶企孙生活特别简朴,衣服就那么几件,住的地方也简单。他把省下来的钱都花在学生身上,学生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把手。他的门永远开着,谁有问题都可以去找他聊。 到了1972年,钱三强已经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那天他在北京街头走着,突然被一个瘦弱的老人拦住要钱。他低头一看,差点没认出来——这不是他的老师叶企孙吗?曾经那个风度翩翩的教授,如今衣衫褴褛,靠乞讨过活。钱三强心头一震,赶紧掏钱给他,还马上行动起来,想办法帮老师脱离困境。 钱三强没把这事当小事看。他利用自己的地位,给上面写信,请愿,还找其他学生一起帮忙。他还亲自去看叶企孙,带去书和科学杂志,陪他聊学术。这些举动让叶企孙晚年多少有了点安慰。 在钱三强和其他人的努力下,叶企孙的处境慢慢好转。他被允许回到北京,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虽然身体已经很差,他还是尽量跟老学生保持联系,聊聊科学新动态。1977年,叶企孙去世了,临终前,钱三强握着他的手,低声说:“谢谢您,老师,为我们,为中国做的这一切。”叶企孙只是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丝笑。 叶企孙走后,他的名声终于被正名。他被追认为国家英雄,清华大学还给他立了雕像。他留下的不只是科学成果,更是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学生们接着他的路,把中国科学推向更高的地方。 钱三强后来也常提起叶老师,说他的成就离不开老师的启发。他一直记得那次街头相遇,提醒自己知识分子的价值不该被遗忘。 回过头看,叶企孙和钱三强的故事不只是两个人的经历。20世纪初,中国科学起步艰难,缺钱缺人,叶企孙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建起物理教育的基础。到了钱三强那一代,他们又扛起了国家安全的担子。核计划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坚持。 他们也让我们思考:科学的力量有多大,责任就有多重。钱三强造出了原子弹,但也知道这东西不能乱用。叶企孙受尽磨难,却从没丢掉对知识的信仰。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社会得好好对待这些为国为民的聪明脑袋。

0 阅读:62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