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一个傻姑娘为妻。新婚夜,戴建国哭着解开她的衣扣。谁料,妻子却抬手给了他一拳。 1969年,17岁的戴建国从上海来到黑龙江逊克县黎明村,参加知青上山下乡。那时候,他啥也不会,干农活老出错,手忙脚乱的模样让村里人笑话。程玉凤是当地姑娘,心眼好,性格活泼,见他这么笨拙,就主动搭把手,教他怎么干活。俩人在田间地头慢慢熟络起来,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感情一点点生根。那会儿的戴建国心里就认定,这个热心肠的姑娘是他要找的人。 1974年,戴建国接到家里消息,母亲病重,他得回上海。走之前,他拉着程玉凤的手,说好等他回来就结婚。可世事难料,他前脚刚走,程玉凤的爹妈为了家里能少点负担,把她许给了邻村的四喜子。程玉凤死活不干,可家里硬逼着她嫁了过去。她受不了这打击,精神出了问题,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戴建国回来后,听说这事,心都碎了,但他没犹豫,决定不管她变成啥样,都要娶她。 1979年,戴建国顶着家里人的反对,和程玉凤在黎明村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就几桌饭,几句祝福。新婚夜,他小心翼翼地想照顾程玉凤,可她的精神状态还没好,情绪不稳,突然就给了他一拳。这拳头不重,却让戴建国清醒地明白,这段婚姻不会容易。但他没退缩,反而更坚定了要守着她的心。 婚后,日子过得紧巴巴。戴建国在村里教书,挣点微薄的工资,还得抽空带程玉凤看病。那时候医疗条件差,跑遍了附近的大小医院,也没啥大进展。可他不嫌累,一边干活一边哄着她,慢慢地,程玉凤的情绪稳定了些。1980年,他们有了儿子,这事儿像是给了程玉凤一剂药,她的状况开始好转。戴建国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1997年,戴建国带着程玉凤和儿子回了上海。城里的生活节奏快,和农村完全不一样,他白天在小厂子里打工,晚上回家照顾媳妇和老妈。日子苦是苦,但他从不抱怨。城里的医院条件好些,程玉凤的病一点点有了起色。她开始能自己做饭,后来还学会了用手机联系人。有一次,戴建国看她在厨房忙活,眼泪差点掉下来,这么多年熬过来,总算有了回报。 到了晚年,程玉凤的病基本好了,能自己生活,还能帮着干点家务。他们的儿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戴建国和程玉凤没事就去公园溜达,晒晒太阳,聊聊过去。村里人提起他们,都说这是段传奇,苦日子没把他们分开,反而让感情更深了。他们的故事传开了,成了不少人嘴里的榜样。 戴建国和程玉凤的故事,不光是俩人的事,也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知青下乡、包办婚姻、家里的苦日子,这些都是那时候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坚持,多少也反映了那一代人面对难处不低头的劲儿。爱情这东西,在他们身上,不是花前月下,而是扛过风雨后的踏实。 从新婚夜那一拳,到晚年公园里的散步,戴建国和程玉凤用几十年证明,爱不是顺风顺水时的甜言蜜语,而是逆境里不离不弃的肩膀。戴建国没嫌弃程玉凤的病,程玉凤也在恢复后给了他最大的信任。这份感情,接地气却不平凡,感动了身边人,也让人忍不住想,他们咋就这么熬过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