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
——探寻儒家文化根脉,传承千年孔园智慧
7月5日至9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儒家经典智慧,增强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实践队走进山东曲阜孔庙、孔府景区,开展为期三天的“沉浸式讲解+文化互动”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前期系统培训,以“古今对话”的讲解方式,为游客生动解读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累计服务游客超500人次,获景区管理处与参观者一致好评。
为让讲解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实践队自6月初便启动筹备工作。实践队员们通过查阅《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走访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家,系统梳理三孔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儒家思想内涵。
“我们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透‘为什么’。”实践队员介绍,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团队设计了差异化讲解方案:为青少年准备“孔子的成长故事”互动问答,为中老年游客侧重“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关联解读,还特别制作了中英双语讲解词,方便外国游客理解。6月下旬,队员们在曲阜孔庙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演练,反复打磨讲解语气、肢体语言与互动节奏,确保在正式活动中展现最佳状态。
7月5日上午8时,实践队首站活动在孔庙棂星门拉开帷幕。实践队员以“为何孔庙要设棂星门”为切入点,向游客讲解古代“祭天如祭孔”的礼仪传统:“棂星象征天上文星,古人认为孔子是文星下凡,在此设门,既体现对孔子的尊崇,也暗含‘尊师重教’的深意。”
在大成殿前,队员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礼”体验活动。游客跟随队员学习古代拜师的拱手、鞠躬礼仪,有游客体验后说:“原来鞠躬的角度都有讲究,这让我想起老师常说的‘礼貌要发自内心’。”
7月6日,实践队来到孔府开展讲解活动。在“天下第一家”匾额前,实践队员通过展示孔府历代衍圣公的家书复刻件,讲述儒家“修身齐家”的治家理念:“孔府家规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和现在我们倡导的‘勤劳自律’不谋而合。”
活动中,队员们特别设计了“孔府美食与礼仪”互动环节。在孔府厨房遗址前,队员们讲解“食不言,寝不语”的饮食礼仪,并邀请游客分享自己家庭的餐桌文化。通过这次活动,游客们不禁感叹:“这些老规矩里藏着对家人的尊重,值得我们传承。”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准备了“孔府大印拼图”游戏,将孔府珍藏的“衍圣公印”等文物图案制成拼图,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了解孔府的历史地位。
为期三天的活动顺利结束,实践队员的讲解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文化体验,更引发了大家对儒家文化当代价值的思考。曲阜孔庙管理处主任表示:“大学生用青春视角解读传统文化,让三孔的讲解更接地气、更有活力,这种形式值得推广。”未来,实践队员将投入到更多传承儒家文化的活动当中,让文化传承更有温度和深度。
游客留言簿上,“讲解生动有趣,让孩子爱上了传统文化”“从建筑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密码”等好评不胜枚举。实践队员们也在活动中收获成长,他们表示:“当听到游客说‘原来儒家思想离我们这么近’时,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博物馆里的静置陈列,而在于每一次与当下生活的热烈碰撞。三孔的红墙黄瓦间,实践队员们与游客共同书写的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更是对“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生动作答:当“因材施教”遇上现代教育理念,当“修身齐家”融入当代家风建设,当“天下大同”映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古老的儒家智慧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正如实践队员在总结中所说:“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古老智慧照亮当下。”而这束穿越千年的光,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照亮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