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一票难求,印尼希望延长5倍,我国为啥不接这订单?原因其实很简单: 雅万高铁开通不到两年,票是越来越难买,车站人头攒动,座位抢得比演唱会还快。 表面上,这条高铁火得不得了。4月前,已经有900万人坐过雅万高铁,单日最高2.4万人,几乎天天爆满。这么多人抢票,怎么看都像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现实是,2024年上半年就亏了3.5万亿印尼盾,差不多1.6亿美元,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每年还得掏1.84万亿印尼盾还债,别说赚钱,连维持都吃力。这就是个“人多不等于钱多”的典型例子。 原因也不复杂,票价是印尼政府拍脑袋定的,为了“亲民”,一张票打了对折,还三天两头搞优惠活动。 高铁干成了公交车,运营公司又不能涨价,赔钱也得干。项目是合作的,但票价说了不算,那中国这边可就得算算账了。 问题还不止于此,印尼提出的延长线,从万隆延伸到泗水,全长588公里,光预算就超过300亿美元,是现在线路的五倍。 关键是这条线穿的地方,沿线除了几座小城市,大部分是荒地和村庄,很少有像雅加达和万隆之间那样的商务出行需求。 修出来之后,很可能成了“运椅子”的高铁,空空荡荡的车厢,想回本?基本没戏。 技术上看,中国高铁系统输出是没问题的,雅万高铁就是全套中国标准,从列控系统到接触网,技术上几乎没留死角。 但问题也来了,印尼这边的运维能力还跟不上。虽然培训了160名司机,可高铁不是只靠司机跑得动,地震预警、接触网维修、应急响应,这些都靠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撑着。 目前全印尼能独立处理复杂故障的本土骨干才500人左右,真要出现大问题,还是得靠中方团队。 雅万高铁当年总投资91亿美元,中国出了60%,印尼那边虽然拿了60%的股权,但其实是靠中国贷款“注资”的,自己基本没掏钱。 现在再搞延长线,中国明确表示:不能再走老路了,要么印尼自己出钱,要么拿财政背书。 可印尼这次态度强硬,说不想增加财政负担。这意思很清楚:你出钱,我来做主,中国当然不接受。 更复杂的是,换了总统之后,印尼在南海的动作也让人不放心。短短三个月内,三次在南海海域制造摩擦,对着中国海警挑事。 这边想拿中国的投资和技术,那边又在海上碰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靠谱的合作氛围。 政权每换一次,政策就变脸,项目后续怎么保障,合同条款还能不能作数,中方不得不提前考虑这些风险。 还得提一句,日本和美国也没闲着。日本早就盯上了这条延长线,开始打“准高速铁路”的主意,技术要求低、投入少,还拉拢当地官员站队。 美国更是用“国际劳工标准”来施压,想从外围搅局,给中国制造麻烦。这些地缘政治的干扰,直接影响到延长线是否能顺利推进。 从工程角度看,这条延长线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好修。沿线穿越多个火山带,包括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抗震设计的投入就得多出2亿美元。 而且南线方案需要大量桥梁和隧道,光这部分成本就占了总投资的40%以上。 回头看看雅万段,才13个隧道就花了4年才通,这延长线地质难度翻倍,工期和预算都很难控制。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配套跟不上。高铁要想挣钱,不光靠运人,还得带动周边经济。 雅万高铁开通后,万隆周边的卡拉旺工业区房价涨了30%,带动了一整片产业发展。 可泗水延长线经过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缺少物流枢纽和大型园区。没有产业支撑,高铁再快也只是空跑。 相比之下,像中老铁路、泰国高铁,都是“铁路+经济特区”捆绑开发的模式,风险可控,回报也更实在。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的高铁出海策略不再是“你要修我就修”,而是要看项目的整体可持续性。 简单说,中国高铁已经从早期的“让利换市场”,变成了“讲效益谋长远”。雅万高铁的经验告诉我们,再大的流量,没有合理的商业和财政架构,最后都可能成负担。 延长线如果不能解决融资结构、政局稳定、运营能力和产业配套这些问题,贸然上马只会陷入“第二个雅万陷阱”。 现在中国高铁走的是技术升级路线,比如CR450新一代列车,永磁牵引、智能监测,不光跑得快,还更省电、故障处理更快。 出口项目也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溢价,靠技术说话,降低融资风险。 所以,中国这次没接印尼的延长线订单,并不是不想合作,而是要合作得靠谱、可控、有回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