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68岁老杭州近20年来“全勤”!2006年横渡钱塘江参赛证原来长这样……

上个周末,杭州人夏天最爱的群众体育活动——横渡钱塘江,热热闹闹落下帷幕。

3500+“浪里白条”畅游母亲河,尽情享受着自然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杭州人夏日专属快乐!2025横渡钱塘江欢乐开启

查看

68岁的薛安克,是今年横渡大军中的一员,尽管横渡活动已经过去近一周的时间,谈及这次的横渡之旅,他依旧兴奋。

“2006年第一次参加横渡钱塘江到今年,横渡办了几届,我就参加了几届,没有缺席过!”薛安克笑着说,他至今还保留着19年前那张泛黄且有点折旧的“2006年第八届西湖博览会横渡钱塘江游泳比赛参赛证”,那一年,他的号码是:20。

横渡钱塘江活动,是杭州群众体育的一张“金名片”,历史久远。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末,杭州就有了不定期的群体横渡钱塘江活动。为了纪念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杭州自1967年起每年7月中旬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渡江活动周,上千人下水畅游。

1994年,因为之江路扩建等原因,江边原本舒适的土坡和沙滩没了,当年的六和塔游泳场成为了历史的记忆,横渡钱塘江活动随之也按下了暂停键。

此后的12年时间里,杭州人无法和母亲河“亲密接触”。

直到《都市快报》读者论坛版面在2006年连续刊发了《那时,我们在钱塘江游泳》《那时,我们横渡钱塘江》《那时,我在钱塘江游泳场当救生员》三篇文章,表达了人们对在钱塘江游泳的念想,后经多方努力,横渡钱塘江的活动才在中止12年后再次开启。

2006年,恢复后的首届横渡钱塘江活动引发全城热潮。游泳爱好者争相报名,用击水江涛的方式重续与母亲河的约定。

“恢复后的(横渡)头两年是在钱塘江大桥南岸下水的。”薛安克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横渡时的各种细节,“数着茅以升先生设计之桥的桥墩,听着桥上火车车轮滚滚,望着北岸充满历史感的六和塔;或蓝天白云,或绵绵细雨,或微风细浪;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踩水,扎猛子,开心来个转身翻滚,搞笑玩两下狗爬式……深度体验母亲河宽广的胸怀。”

薛安克回忆道,当年水下隐藏有堤坝建筑钢筋水泥等,不少人受伤,“我的脚底被钢筋戳了深深的一个洞,足有一公分多深,三个多月才满上,至今仍留有疤痕。”但这道疤在他看来,很是自豪,这是他关于横渡永恒且特别的纪念。

那时候,横渡就是一项很简单的群众活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横渡成功后,打印一张证书,组委会盖个章就完事了,连纪念品都没有。

“当年运动员们也没有什么跟屁虫,江面上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保护船艇,只有几条小渔船防止大家游偏而已。”薛安克(下图左起第四位)说,但测试要求比现在还高,“25分钟内连续游进1000米,记得好像不分男女,相比现在标准高多了。全员完赛,没一人被捞到救生船上,浪里白条名副其实。”

1986年到杭州工作生活的薛安克,在这座城市定居快40年了,他说:“对杭州,我是真爱!”

对横渡这项活动,薛安克也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今年他和儿子一道参加,最终42分49秒完赛。

2006年至2025年,近二十载,除了活动因台风取消,横渡钱塘江这一项,薛安克“全勤”。早几年的线下报名、拼手速抢名额,再到近几年的抽签,薛安克的手气都不错,总能拥有一个名额,他也成为了横渡钱塘江活动和杭州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横渡钱塘江,是一场与自然、历史、文化对话的嬉戏,个中体会无以言表,没有亲身经历,绝难想象。人生短暂,一年一渡既是回忆更是向往,既不劈风亦不斩浪,只为拥抱大自然,绿水青山济钱塘。”薛安克表示,杭州是一座集自然、历史、文化于一身,有深刻包容度,尤其是一座深含水韵的城市,西湖、运河、良渚(三水)同为世界遗产为证,横渡江河、海峡许多地方都有,但横渡钱塘就别有一番情趣和意义,别处无可比拟。有机会的话,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关注了解横渡钱塘江活动,亲近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