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泥瓦匠张复生迎娶了女知青乔献华。新婚夜,他发现妻子的腰很粗,面对他的疑问,妻子竟然说:“我怀孕了……” 1972年,黄土高原上刮着刺骨的冷风,沙粒打在脸上,似乎能感到刺痛。 一直以来,村里很少发生让人意外的事情。 但是一个名叫张复生的泥瓦匠,却做了一件让整个村子都惊讶的事儿,就是迎娶城里的女知青。 张复生,三十出头,个头不高,长相平凡,家里穷得只剩下他亲手砌的土坯房。 他不擅长与人交谈,甚至有些笨拙,除了能砌墙垒灶,没啥能拿得出手的本事。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男人,居然成了村里人嘴里的“好人”,一个帮忙照顾城里知青的好人。 而那位城里来的知青,名叫乔献华,皮肤白皙,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她能读书、写字,是村里少数的“文化人”。 可以说,张复生和乔献华是天差地别,没人会想到,他们会有交集。 甚至村里的媒人都觉得,张复生娶她,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可是,村支书说话了:“复生,献华在这村里不容易,你是个实在人,日后多照应她。” 张复生听了心里有些犹豫,但他并没有拒绝,反而拿出了攒了半年的二十块钱和两尺的确良布作为彩礼。 婚礼当天,乔献华穿着一件发白的碎花衬衫,脸上没有喜悦的表情。 而张复生心里七上八下,他知道这场婚事似乎并不合适,但他心里有个念头: 婚姻不就是一起过日子,谁都有难处,凑合着过呗。 然而,这段婚姻的开始,就注定不简单。 洞房花烛夜,张复生仔细打量着坐在炕沿上的新娘,突然发现她的腰比平时粗了一圈,心里一沉,顿时想起村里王婶得了肿瘤,腰部先变粗了。 他惊慌地抓住乔献华的手,结结巴巴地说:“你是不是生病了?不行,我带你去医院,我攒了点钱,能治!” 乔献华低着头,眼圈泛红,轻声说道:“我没病……是怀孕了。”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张复生的脑袋一片空白,他愣住了,心里咯噔一下。 这个消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意味着他将成为笑柄。就在那一刻,他的怒火爆发了,吼道:“你骗我!” 乔献华低声哭泣:“我没办法……他回城了,没带我走,肚子越来越大,我待不下去了……” 张复生气得一拳砸在土墙上,转身冲出房子。 他在院子里坐了一整夜,心里纠结着,第二天早上,他顶着黑眼圈对乔献华说:“你走吧,改嫁。彩礼我不要了。” 乔献华哭着问:“这时候,谁还愿意娶我?” 她说的没错,一个未婚先孕的女人,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无处容身的“过街老鼠”。 张复生虽然表面上赶她走,但心里又怎能不难过?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彼此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复生每天累死累活,回来就是吃饭睡觉。 乔献华包揽了所有家务,话也说得非常少。 村里人背后议论纷纷,“城里姑娘就是靠不住,看看把张复生坑的!”“傻子呗,替别人养孩子当宝。” 有一次,张复生在镇上买钉子,听见两个人在背后说乔献华的坏话,火冒三丈,抄起扁担就冲上去把那两人打得头破血流。 他一边打,一边怒吼:“以后谁敢乱说,老子卸了他的腿!”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默默忍气吞声的男人,他为自己的家,为乔献华和肚子里的孩子,争取了尊严。 那天晚上,乔献华给他上药,眼泪悄然滑落。她低声说:“复生,孩子生下来,能跟你姓吗?” 张复生沉默着,但心里最硬的冰,已开始慢慢融化。 秋天时,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张复生给他取名“张念军”。 这是乔献华曾提起过的名字,那个回城再没有消息的男人的名字。 从那一刻起,这个孩子就成了张复生的亲生儿子,不再是一个“带着别人孩子的男人”的笑话。 时光荏苒,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让乔献华有了机会,她考上了大学并回了城。 她想带走孩子,但孩子却紧紧抱住张复生的腿,哭着喊“我要爹”。 最终,乔献华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张复生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送他去当了兵,儿子有出息,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有一次,有人问他:“叔,当年你怎么忍得了?” 张复生叼着旱烟,淡淡地说:“啥忍不忍的,都是过日子,她难,我也难,凑一起就不难了。” 不得不说,虽然张复生没有什么文化,可他却是一个很有担当的男人,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