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7年,马占福在南疆战斗中为国捐躯,荣立一等功。战后,部队领导来到他家看望英

1987年,马占福在南疆战斗中为国捐躯,荣立一等功。战后,部队领导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但是却找不到人,问邻居才知道,因为生活太过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青海农村出身的年轻士兵马占福就在这场边境冲突中献出了生命,留下年迈的母亲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

马占福出生在青海省一个偏远山村里,家里穷得连糊口的粮食都紧张。

村里年轻小伙子们总爱凑在一起聊当兵的事,谁家孩子穿上军装回来探亲,总能引来大伙儿羡慕的眼光。

马占福18岁那年,终于说服母亲报名参军。临行那天,他跪在自家土坯房门口给老母亲磕了三个响头,院里的老榆树叶子沙沙响着,母亲用袖口抹着眼睛,看着儿子跟着接兵干部走远了。

新兵连的日子比种地还苦,马占福却像块铁似的越锤越硬。

别人练投弹练得胳膊发酸,他熄灯后还摸黑在操场上加练。

带他的班长后来回忆说,这小伙子训练起来不要命,可每回发津贴总是一分不留寄回家。

连队文书见过他给母亲写信,信纸皱巴巴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等打完仗就回来盖新房"。

边境局势紧张那年,马占福所在部队接到了作战命令。

出发前夜,这个平时闷头训练的汉子突然找指导员要了盘空白磁带。

对着连队那台老式录音机,他反反复复录了二十多声"娘",最后红着眼圈把磁带塞进挎包。

没人知道,这盘磁带后来成了他留给母亲最后的念想。

战场上的残酷远超训练场百倍,马占福作为爆破手,经常要顶着枪林弹雨往前冲。

那年一月份最惨烈的攻坚战中,他带着爆破筒连续端掉三个敌火力点。

第四次冲锋时,子弹打穿了他的腹部,鲜血把军装浸得透湿。

卫生员要拖他下去包扎,他硬是甩开手,抓过爆破筒又往前爬。

碉堡里的机枪疯狂扫射,马占福在最后几米距离被子弹击中头部。

弥留之际,他用尽力气把爆破筒塞进射击孔,轰隆一声巨响,突击通道打开了。

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了那盘磁带,还有张字迹模糊的纸条:"要是我回不来,请把磁带交给我娘。"

据军区战史记载,这场战斗结束后,马占福被追授一等功。

部队领导带着功勋章和抚恤金赶到青海时,正撞见老太太在县城菜市场捡菜叶子。

初春的西北风刮得人脸上生疼,老太太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挎着个豁口竹篮,手指冻得像胡萝卜似的。

陪同的当地干部臊得满脸通红,他们这才知道,烈士家属档案里那个"家庭状况正常"的备注,不过是村干部图省事随手填的。

民政部门后来查了账本,按规定发放的抚恤金确实按时下拨了。

可村里把持财务的几个人动了歪心思,觉得老太太不识字好糊弄,每月只给她几个零花钱。

这事惊动了省里,专门派了工作组下来整顿。

据1990年出版的《青海民政志》记载,这次事件直接推动了全省优抚金发放制度改革,要求必须由银行直接汇入军属账户。

老太太被接到部队干休所那天,炊事班特意包了羊肉饺子。

可老人捧着碗直掉眼泪,说想起儿子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顿白面。

部队领导红着眼圈保证,往后每月都有人送米送面,看病有军医上门。

地方政府也在县城分了套两居室给她,阳台上摆着儿子穿军装的照片,镜框擦得锃亮。

日子久了,老太太成了干休所里的"编外指导员"。

新兵来听传统教育,她就坐在藤椅上讲儿子小时候的糗事:八岁放羊丢了一只被爹追着打,十五岁跟人比掰手腕赢回半袋苞谷面。

讲到录音磁带那段,礼堂里总响起压抑的抽鼻子声。

有回记者来采访,问她有啥困难需要解决,老太太摸着胸前的军功章直摆手:"占福是给国家尽忠,我不能给他丢人。"

时间走到九十年代初,县城中学组织学生扫墓时,总要在马占福墓前多停留会儿。

花岗岩墓碑上刻着"一等功臣"四个字,孩子们把野花摆成一排,听老师讲磁带录音的故事。

有个细节很少有人知道:当年那盘磁带其实录了二十三声"娘",最后一声带着哭腔,录音键是指导员含着泪按下的。

这些年青海农村变化大,马占福老家通了公路,村里盖起二层小楼的人家不少。

可老太太坚持住在干休所,说这里有穿军装的小伙子走来走去,看着亲切。

她屋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个镜框:一个是儿子的军装照,一个是中央军委颁发的烈士证明书。

每年清明,总有人看见她坐在阳台藤椅上,对着远方雪山喃喃自语,手里攥着那盘用红布包着的旧磁带。

前些年县里修双拥展览馆,想把磁带当展品。

老太太头回发了脾气,抱着红布包不撒手。

最后是部队老领导来做工作,说这是教育后人的好教材,她才哆哆嗦嗦交出去。

现在去展览馆参观,能在玻璃柜里看见这盘老式磁带,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二十三声呼唤,一个时代的记忆。"

有细心人发现,磁带转轴上有处裂痕,那是老太太这些年反复抚摸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