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透了!”浙江女子在船上休息,隔壁座动静很大,她扭头查看,一名男子用白布挡住下半身,一只手在下面做着动作,还时不时偷瞄女子,持续了有4分多钟。女子一怒之下,用手机拍了下来。 去年浙江舟山的那艘游船,在夏日午后载着满船游客驶向群岛。 海风穿过敞开的舷窗,带着海水的腥气,不少人都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李女士也是其中之一。 她选了个靠窗的单人座,想着趁这四十分钟的航程歇口气,没成想刚眯瞪一会儿,就被旁边座位传来的动静搅醒了。 那声音断断续续没停,还夹杂着些微的身体颤动。 她忍不住偏过头,这一看,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邻座是个十三岁左右的男孩,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正侧着身子坐着。 他的校服外套被拉得很低,几乎盖住了膝盖,一只手伸在衣服底下,动作不太明显,却能看出在持续活动。 更让李女士不舒服的是,男孩的头虽然扭向窗外,眼角的余光却时不时往她这边瞟,那眼神带着点躲闪,又有点刻意。 她注意到,男孩的父母就坐在前面一排的双人座上,两人说说笑笑地看着远处的岛屿,偶尔回头跟男孩说句话。 有一次,男孩的母亲回头时,似乎看到了儿子的动作,只是皱了皱眉,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低声问了句“你在干嘛呢”。 男孩含糊地应了一声,手稍微停了停,可等母亲转回去,没过几秒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他的父亲全程没怎么关注,只是在母亲问话时回头扫了一眼,没说什么就又转过去了。 这一幕持续了大概四分钟,对李女士来说却像过了很久。 她觉得浑身不自在,那种被窥探和冒犯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她想当场站起来质问,可看着男孩那张还带着稚气的脸,又犹豫了,万一真是自己想多了呢? 万一只是孩子坐久了不舒服,无意识地做些小动作呢? 可那偷瞄的眼神和刻意遮掩的动作,又让她无法说服自己这是场误会。 纠结再三,李女士悄悄拿出手机,打开了录像功能,对着男孩的方向录了起来。 她的手有点抖,既怕被发现,又觉得必须留下点什么证据。 录像里,能清晰地拍到男孩的坐姿、被拉低的外套,以及那只在衣服下活动的手,还有他时不时瞟过来的眼神。 期间,男孩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动作停顿了一下,抬头往李女士这边看了一眼,李女士赶紧把手机往下压了压,假装在看风景。 直到游船广播提示即将靠岸,男孩才收回手,整理了一下外套,起身跟着父母往出口走。 李女士拿着手机,里面的视频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像一块石头压在她心上。 后来,李女士还是把这段视频发到了网上,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没想到,这一下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双方的争论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支持李女士的人,言辞激烈地抨击着男孩和他的父母。 “都十三岁了,不是三岁小孩,什么场合该做什么动作心里没数吗?” “今天不教他规矩,明天指不定做出什么更出格的事!” 更有人直接质疑:“要是自家孩子被人这么盯着看,做怪动作,还能说出‘大惊小怪’这种话吗?” 反对的声音则带着愤怒和嘲讽。 “一个成年人,对着未成年人录像发网,安的什么心?” “青春期孩子身体发育,有些不自觉的小动作很正常,被你这么一渲染,倒成了罪人?” 有人甚至翻出李女士的社交账号,指责她“故意炒作”“博眼球”。 拿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举例的人,更是把矛头直指李女士。 “忘了肖同学是怎么被毁掉的?就因为有人‘觉得’被冒犯,一句轻飘飘的怀疑,就让人家爷爷气死,姥爷成了植物人!现在又来这套,是想再来一次血的教训吗?” 还有人提起了去年8月上海公交车上的事件,女士在男子隐私部位贴在她身上的时候大声呵斥,却引起了更多的不同意见。 一方说:“你看人家多勇敢,当场就怼回去了,不像有些人只会事后发视频搞网暴。” 另一方立刻反驳:“那是面对成年人!对着半大孩子,难道也要像骂流氓一样骂他?” 还有人把焦点放在了“公共场合的边界”上。 支持者认为:“公共场合的底线就是不让别人不舒服,只要有人觉得被冒犯了,那就是越界了。” 反对者却觉得:“凭什么用你的感受定义别人的行为?那以后谁还敢在公共场合动一下?” 男孩的动作到底算不算冒犯,家长的态度是疏忽还是纵容,李女士录像发网是维权还是侵权,至今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但这场激烈的争论,却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让更多人开始认真思考。 当自身感受与他人行为发生冲突时,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 这些问题,就像游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久久没有散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