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的这手“实用外交”,看着像走钢丝,实际上更像是在窄桥上蹦跶。 7月中旬,北京递出了一张分量极重的请柬——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对于刚上任的新总统,这是重启中韩关系的绝佳契机。中方给足了面子,结果青瓦台沉默了整整13天,最后回了句“不会出席”。这不仅是拒绝,更是冷处理。 同一时间,另一边的节奏快得多。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亲自点名,邀请李在明“两周内”访美,落实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协议。就这样,一去一回,韩国的外交路线直接摊在了地图上。 更耐人寻味的是,外交部长赵显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还补了一刀——承认中国的崛起是“挑战”,韩国要保持“警惕”,但话锋一转,又说要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这种话术,就是标准的“门不关死”,既想维系美日同盟,又不想断了对华务实合作的路。 问题是,对比其他国家,这条钢丝路李在明走得很孤单。 同一时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主动宣布访华,并确认会出席9月3日的阅兵。武契奇甚至把行程排到5天,还可能在北京顺道和普京见面。菲佐更是直言,此行不仅是纪念二战,还要推进制造业和基建合作——他们是真把中方当合作机会,而不是试探对象。 反观韩国,经济上,中国连续19年是它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出口额1330亿美元,占比超两成;政治安全上,美国是唯一的安全保险单,驻韩美军、联合军演、情报共享一个都不能少。两头都不能得罪,李在明想打的是“两手牌”。 但特朗普不是拜登,不玩虚的。他把那份3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明晃晃写上“由美方控制和拥有”,外加10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还要在李在明到访时追加一笔金额不明的“大单”。韩国媒体骂得很直白——“城下之盟”。可这还没完,美国防部早就放话,要亚太盟友在台湾问题上“明确角色”,并点名把驻韩美军任务从“防朝”转成“围中”,范围直接扩到台海、南海、东海和菲律宾海。 尴尬的是,李在明在选前面对台海问题还曾打过“幽默牌”——“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我才回答”。这话在台下引来笑声,但如今美方的问卷可不是闹着玩。台海冲突若被纳入韩美防御条约的范围,韩国过去在大国之间打太极的空间将被彻底压缩。 小国外交讲究进退有度,但李在明这回的“退”,已经退到墙角。经济上,他把大额投资和能源采购绑在美国账本上;政治上,他试图用模糊表态留一条对华的后路。但在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下,这种平衡恐怕撑不了多久——因为一旦台海、南海问题被正式写进美韩同盟任务书,青瓦台连模糊的余地都不会有了。 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还能在美中之间腾挪,李在明却得在白宫和北京之间做单向选择。所谓“实用外交”,在纸面上是灵活,在现实里就是代价表——每一行都写着:失去一方的信任,换取另一方的暂时容忍。问题是,这种容忍,从来不会长久。 参考资料:《 登上专机前,李在明对华摊牌:将与美日联合,警惕中国崛起-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