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什么盯上印度特朗普的执政逻辑里,从来少不了用高压手段收割盟友的 “生意经”。过去几年,他带着 “美国优先” 的算盘在全球兜圈子,凡是能拿捏的盟友几乎都被敲打过一遍: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逼着欧洲车企把工厂迁到美国;威胁退出美韩自贸协定,迫使韩国增加 50% 的美国牛肉进口;拿捏日本的半导体供应链,让东京承诺每年多买 100 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就连加拿大这种近邻,也被他用 “国家安全” 为借口挡在乳制品市场门外。这些操作看似强硬,却没真正解决美国的核心困境 ——2024 年美国贸易逆差仍高达 6500 亿美元,制造业回流仅带来 12 万个就业岗位,远不及预期的 50 万,通胀率在能源和食品价格带动下始终徘徊在 5% 以上。
能施压的盟友都榨不出更多油水了。欧盟通过对美液化天然气反制,把采购价压到了美国本土售价的 80%;日韩悄悄增加了对东南亚的投资,减少对美市场依赖;墨西哥甚至联合加拿大把美国告到 WTO,让特朗普的 “边境税” 计划成了笑话。更关键的是,中国这个量级的对手,他试了四年贸易战也没占到便宜 ——2024 年中美贸易额反而比 2019 年增长 23%,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反倒让中国自研芯片产能突破了全球 15%。碰不动中国,又榨干了盟友,特朗普的工具箱里,印度成了为数不多的 “新目标”。
印度被盯上,恰恰因为它是特朗普眼里 “能搞定又有油水” 的对象。过去几年,印度仗着美国需要它制衡中国,在贸易上没少给美国 “添堵”:对美国杏仁征收 120% 关税,把 Harley 戴维森摩托车的进口税提到 50%,还敢顶着压力每年从俄罗斯买走 215 万桶原油 —— 要知道,这些原油精炼成柴油后,有相当一部分悄悄卖到了欧洲,赚走的差价足以让美国能源商眼红。更让特朗普窝火的是,印度拿着美国的疫苗技术转让许可,却把本土生产的新冠疫苗优先卖给发展中国家,愣是让美国药企少赚了至少 30 亿美元。
美国的经济账本早就算清了这笔账:2024 年美印贸易逆差 458 亿美元,印度对美出口的药品、软件服务几乎都是顺差,而美国的农产品、医疗器械想打进印度市场,却被 39% 的平均关税挡在门外。特朗普团队算了笔账,要是能逼着印度把农产品关税降到和美国对等的 5%,光加州的杏仁和爱达荷州的土豆,每年就能多赚 25 亿美元,这对 2026 年中期选举的农业州选票至关重要。
更深层的算计藏在能源和地缘里。美国页岩油产量突破 1300 万桶后,急需找到新买家,而印度每天烧掉 550 万桶石油,88% 依赖进口,本应是最佳客户。可印度偏不买账,反而把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占比提到 40%,还绕开美元结算,用卢比和卢布直接交易 —— 这等于在挖美元石油体系的墙脚。特朗普 2025 年初逼着莫迪把美国原油进口量提 3 倍,被当场拒绝,这种 “不听话” 在他看来就是挑衅。
说到底,特朗普拿印度开刀,是国内困境逼出来的选择。制造业回流不及预期,华尔街在加息周期里怨声载道,铁锈地带的选民盯着他 2024 年 “创造 100 万岗位” 的承诺。盟友那里刮不到油,中国那里啃不动,印度这个既保持着对美顺差、又在能源上 “不合作” 的国家,自然成了转移矛盾的最佳靶子。加征 25% 关税不过是开始,接下来很可能会拿印度的普惠制关税待遇、甚至 WTO 地位说事。只是印度也学精了,一边嘴上喊着 “战略伙伴”,一边悄悄和俄罗斯签了 5 年石油供应协议,还把对欧盟的出口提了 20%—— 这场博弈,恐怕比特朗普想象的要难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