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李先念在闲谈时得知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准备去美国,很是担忧的表示:你去哪里,遇到难事怎么办?见对方沉默,便转头叮嘱秘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水静极为感动。
自从她的丈夫杨尚奎同志因病去世后,李先念同志和夫人林佳楣就一直在各方面关心照顾着她们一家,这份情谊,水静一直铭记在心。
说起来,水静和李先念同志认识,还是因为工作关系,战争年代,他们并不熟悉,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同志长期主持国家的经济工作,而杨尚奎同志在江西主政,工作上有了不少交集。
两家人的走动也就慢慢多了起来。一开始,水静对李先念的印象,大多是从丈夫杨尚奎那里听来的。
杨尚奎常常提起这位老战友,说他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奇才,水静想象中,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应该是威严十足,甚至有些严厉的。
然而,等到真正接触多了,水静却发现李先念同志完全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生活中的他,待人非常随和、热情,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就像个邻家大哥一样亲切。
更巧的是,水静和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特别投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家人经常互相串门,一起聚会,关系越来越亲密。
她亲眼看到,这位掌管着国家财政大权的“财神爷”,在给国家算账、批预算的时候,那真是丁是丁卯是卯,一分一厘都要反复掂量,精打细算到了极点,生怕浪费了国家的钱。
可到了自己家里,李先念同志就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了,有一次,水静去李先念家做客,出于好奇,她留意了一下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家庭生活。
结果让她很惊讶:李先念同志的家里陈设极其简单朴素,卧室里除了必需的床铺、桌椅等基本家具,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摆设或者值钱的物件。
他对个人的物质生活要求很低,毫不在意,真正做到了“公”字当头,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种公私分明的态度,让包括杨尚奎在内的许多党内老同志都对他由衷地敬重。
李先念同志的革命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十六岁就敢在家乡带领乡亲们反抗地主豪强,年纪轻轻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在革命队伍中迅速成长。
二十六岁就当上了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军政委,他跟着部队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也曾作为西路军的重要将领,在河西走廊经历了惨痛的挫折。
虽然他平时待人接物总是和和气气,像个“好好先生”,但了解他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位老革命的内心,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水静一家人的生活遇到了不少波折和困难,那个时候,李先念同志自己的处境其实也并不轻松,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岗位,坚持原则,进行着必要的斗争,即便是在自身处境艰难的时候,李先念同志也没有忘记关照老战友杨尚奎的家人。
1986年,杨尚奎同志的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当时水静一直在江西陪伴照顾,李先念同志在北京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多次联系,希望能把杨尚奎同志接到北京条件更好的医院治疗。
但杨尚奎同志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经不起长途颠簸,李先念同志没有放弃,他特意从北京协调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火速赶往南昌。
遗憾的是,杨尚奎同志的病情恶化得太快,当北京的专家赶到时,还是晚了一步,没能挽回老战友的生命。
为了帮助水静一家尽快走出悲伤的阴影,他和夫人林佳楣更加用心地关心她们,他们经常邀请水静和孩子们到家里来做客,一起吃饭聊天。
天气好的时候,还会特意安排带着水静一家到北京或外地一些风景好的地方去散心、游玩,李先念夫妇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用新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来冲淡水静的哀思。
身边的人都很担心水静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家就劝她,不如趁这个机会,去美国女儿那里住一段时间,换个环境,既能陪伴女儿,也能让自己分散一下注意力,慢慢调整心情。
水静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于是开始办理去美国探亲的手续,手续办得挺顺利,不久之后,李先念同志和夫人正好邀请水静一起去杭州西湖游玩散心。
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水静就把自己即将去美国探望女儿的计划告诉了李先念夫妇,她没想到,李先念同志听完后,立刻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
李先念同志看她心意已决,知道再劝也没用,他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立做出了那个让水静极为感动的大胆决定,让秘书联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马毓真同志,请他务必在水静同志赴美期间给予关照和帮助。
正是有了李先念同志这样细致周到、未雨绸缪的安排,水静后来的美国之行才变得格外顺利和平安。
这次远行,也确实帮助水静逐渐走出了失去丈夫的阴霾,心情开阔了许多,在水静心里,李先念同志就像一位可亲可敬、始终关心爱护着她们一家的老大哥。
她和她的家人,永远都不会忘记李先念同志一家在她们最困难的时候所给予的这份深厚情谊和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