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责任地浅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个人觉得EP11、EP17的哭戏要比粉丝拼命吹的EP15哭戏演得好。
首先建立一个认知,所有的镜头语言、肢体语言,都应该是为叙事和情感传达服务的,是情绪情感到那了,于是你靠它牵引做出了那样的动作说出了那样的话,让观众领悟到那样的故事。而不是程式化、结构性地笑就哈哈哈,哭就哇哇哇。
先来看EP11的哭戏。有花絮作为基础,这段哭戏的情感酝酿过程更容易被理解。结合剧情走向是吴所畏对池骋的「失而复得」,绷紧的弦一下子卸下劲,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珍珠,满满的全是委屈;结合拍摄背景,戏拍到终段,情感浓度正盛,就连梓渝自己都调侃「(等下我哭得有多惨)就看我对你的感觉有多深」。于是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豆大的眼泪,还来不及说台词就先憋住的哭腔,闭得紧紧却忍得发抖的嘴巴...细节的足够真实,成就了情感传输过程的最小损耗。
再来看EP17这场心灰意冷的哭戏。绝望空洞的眼神,微微发抖吸鼻涕的声音,颤动的鼻翼...一颗泪珠刚刚好在此刻顺着脸颊滚下来。委屈巴巴地撇嘴蹙眉、哭得已经泛红的鼻头,无助地问「那池骋去哪了」「我想回家」。这里我想再夸夸这两句台词的辅助作用,人在至暗时刻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想回家,想找妈妈。所以这段剧情当中,吴所畏的感受也能精准触达观众。
那为什么我一直说很多人喜欢的EP15的哭戏很差呢?一是形式太过直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变成台词,本应靠观众共情的一些隐秘心事,相当直抒胸臆地从吴所畏的嘴里说出来;二是表演不够精准,苦笑变成真笑,不管是笑着流泪还是嚎啕大哭都演得过于生硬,给人一种是靠表情、动作输出情绪而非被情绪带动的感觉;三是镜头设计失误,从后视镜拍眼泪的特写意图太过明显,而且只有一处泪光,并没有像EP11或者EP17那样记录下眼泪流下来的过程,就会给人一种为了拍而拍的目的感;四是动作不合逻辑,原本吴所畏嚎啕大哭时是想趴在手臂上哭,但为了保留他哭崩的画面,梓渝原本已经有趴下的动势,随即头又抬起来,丧失表情管理地咧着嘴哭了一段,然后才再次趴下,这是不符合正常人的行为逻辑的,所以会再次加深这段情节的「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