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董明珠像发狂的母狮子大吼:“你们9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领导劝道:“给你年薪八千万知足吧。”董明珠斜了一眼,8亿年薪我也不会同意的。[狗头] 2004年,一个9亿美元的收购案差点改写中国空调业历史。美国开利集团相中了格力电器,开出的价码让珠海市政府颇为心动。 当时的格力年营收已达138亿元,现金流充沛,拥有8000多项专利,刚刚在压缩机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这样一家企业,却面临被外资收购的命运。 董明珠站出来坚决反对,她在后来的采访中透露,拒绝收购是为了保护中国品牌的自主权,避免技术能力被削弱。这个判断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理解。 开利承诺保留大部分业务和员工,还能为珠海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看起来是个双赢方案。但董明珠看到了更深层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外资通过并购获取本土品牌渠道,最终将其雪藏的案例并不罕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一旦拱手相让,重新获得就难上加难。 董明珠多方奔走,向广东省领导详细陈述格力的真实状况。省里派出调查组实地考察后发现,格力财务健康,完全具备独立发展潜力,没有出售必要。 这场收购最终被叫停,格力避免了被并购的命运,开始了真正的自主发展之路。 时间证明了董明珠的判断,拒绝收购后,格力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累计申请专利超过8万件,在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上全面实现自主生产。 2020年,格力电器营收突破2000亿元,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从一个差点被收购的企业,成长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军者。 这个转变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的深刻变化。早期很多企业寄希望于通过开放市场获得先进技术,但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格力的选择代表了一种新思路:在拥有一定技术基础后,坚持自主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动权。这种坚持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 当然,拒绝外资收购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格力在坚持自主品牌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了开放合作与自主发展的平衡。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格力案例反映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典型路径。从代工贴牌起步,通过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最终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家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能够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往往能走得更远。 关键在于,要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既要开放合作,也要保持独立性;既要学习先进经验,也要坚持自主创新。 董明珠当年的那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格力的命运,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这场20年前的“收购保卫战”,如今成了网友心中的“爽文剧情”。从“拒绝天价年薪”到“硬刚外资”,董明珠的选择被反复验证——格力跻身世界500强、技术反超、让利消费者,每一步都踩中民族企业的“高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