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的女儿,洞房花烛夜,新娘问他:“东平哥,我家

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的女儿,洞房花烛夜,新娘问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对我是真心的吗?”邵东平听后神色诧异,紧接着上前搂住了她,没有回答她的问题。那个拥抱比千言万语都重。 1971年,山西夏县崔家庄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知青邵东平要娶地主家的女儿崔秀莲。在那个年代,一个在大家眼里注定要回去的知青和地主扯上了关系,无异于抛弃了自己的前途。 那么,邵东平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真的愿意娶崔秀莲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邵东平和大多数年轻人都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下乡当知青。下乡后,邵东平就被分配到了山西夏县崔家庄。 当时,下乡当知青的人数非常多,大多数知青是被安排到了老乡家里,有的是安排到了大通铺房子住。 对于不少知青来说,能够住到老乡家里,还算情况比较好。毕竟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如何生火做饭,也不知道如何在乡下生活,住老乡家里,老乡还能多帮帮他们。 那时候乡下几乎都是土房子,见不到红砖房子。不少农户家里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漏个不停,他们没办法,只能选择漏雨了就补,补完漏了再补。 邵东平刚来这里生活时,也遇上了这种事。被安置到乡下后,赵东平被分配到了一所土房子里,大队长来之前就跟他交代过:“乡下环境不好,这种土房子大多数都漏雨,到时候只能再补。” 邵东平知道当知青生活不容易,就没对房子提要求,即使土房子漏雨,他也愿意去住。不过,大队长临走之前还跟他说过:“旁边是地主崔老栓家,崔老栓是个好人,你有事也可以去找他帮忙。” 虽然别人都对崔老栓的“出身”有看法,但大家心里也清楚,崔老栓是个好人。邵东平原本不想麻烦崔老栓一家人,但奈何,来的第二天就下了大雨,他的房间实在没办法住了,就敲响了隔壁崔老栓家的大门。 崔老栓知道邵东平是城里来的知青,二话不说就把对方请进了家门,恰好崔老栓一家正在吃饭,他的女儿崔秀莲转身给他拿了一副碗筷:“小伙子,房子今天没办法修,明天我让秀莲给你帮忙,今天就先在我家睡。” 看着一家人那么热情的招待自己,邵东平第一次在离家后感受到了家的感觉。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听到了房屋外面传来的阵阵声响。 他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崔秀莲正在准备泥土和铁锹,看到邵东平也起来了,崔秀莲不好意思的说:“我正在准备修房子的东西,是不是声音太大吵醒你了?” 邵东平听完,赶快挥手说:“不是,我习惯早起,咱俩一起收拾吧。”弄好了修房子的泥土后,崔秀莲还进屋顺便做了个饭。 两个人修房子,修了两天,邵东平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经常把视线放到崔秀莲身上。因为是邻居,两家接触的越来越多。 邵东平本来以为崔秀莲和大多数乡村女子一样,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没想到在相处过程中,他发现,崔秀莲不仅认字还读过不少书,这也让两个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村里人发现两个人走的近时,并没有想过邵东平真的会娶崔秀莲。谁也没有想到,邵东平因为爱情,就此沦陷,还在村里娶了崔秀莲。 就连崔秀莲都觉得这不是真的,以至于结婚时,还问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对我是真心的吗?” 邵东平听后神色诧异,他知道,崔秀莲也是没安全感,于是就上前紧紧的抱住了她,而这个拥抱比千言万语都重。 有人说,出身并不重要,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他们可以跨越一道道阻碍,真正获得幸福。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没有亲身从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人,或许并不明白出身二字究竟是一道多么深厚的隐形的高墙,也不知道这堵高墙究竟阻断了多少年轻男女的爱情。 他们更不知道,邵东平能够不顾崔秀莲的出身,毅然决然的把她娶进家门,还和她携手了一辈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因为崔秀莲的出身,他在知青可以返城后不能正常返城,也无法像其他知青一样被分配工作,还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而这都需要勇气。 不过,虽然两个人的爱情比较艰难,但是,从两个人的爱情中,我们也看到了,无论任何时候,总会有人不顾出身,不顾对方家世的去追求一段普通且真挚的爱情。 两人的结合对于他们来说是幸运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他们的故事或许算不上轰轰烈烈,但确是那个年代里值得珍藏的一段爱情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