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低头了!来自德国媒体8月2日消息说,现在德国必须要面对现实了,德国与中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德国不再是单方输出。德国媒体强调,中国不再是低端制造国,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给德国造成巨大压力。 事实上,德国媒体这样的说法,也说明德国媒体开始低头了,不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我们,而是开始对我们心生忌惮了。就连德国一向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德国媒体也意识到不再领先了。 曾几何时,德国汽车还是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可如今,德国人自己都坐不住了。看看慕尼黑街头,比亚迪、蔚来的电车随处可见,德国出租车司机竖起大拇指:“中国车,靠谱!”这种场景,十年前谁敢想象? 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120万辆,同比增长77%,其中欧洲市场增速高达112%。反观德国,去年纯电车销量反而下滑了16%。更扎心的是,德国《商报》爆料,大众ID.3每卖一辆亏4000欧元,而中国同级车型却能保持15%的利润率。 柏林街头有位老工程师说了大实话:“我们还在研究怎么把续航做到500公里,中国车企已经在讨论淘汰磷酸铁锂电池了。”这话听着刺耳,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55Wh/kg,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时,德国同行还在为电池起火问题开道歉发布会。 傲慢的代价总是昂贵的。三年前某德系豪华品牌高管放话“中国车企不足为惧”,如今这个品牌在中国的4S店开始摆卖国产新能源车。最讽刺的是,宝马沈阳工厂成了全球质量标杆,反向出口的iX3被德国媒体评为“最可靠的宝马电动车”。 技术霸权崩塌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德国专利局最新报告显示,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37%,远超德国的19%。当大众斥资20亿欧元入股小鹏汽车时,德国《明镜周刊》的标题透着酸涩:“学生变成了老师”。 但别急着欢呼。德国工业的底蕴仍在,博世、大陆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依旧强大。中国车企要真正超越,还得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这些“卡脖子”领域继续突破。毕竟,能让德国人低下高傲头颅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