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才知道的关键信息,伊朗输得一点都不冤!
国家之间的战争,能不能答应真的关键在于领导者!伊朗,这次和以色列、美国的战争,之所以吃了大亏,就和他们的领导人战略眼光太短浅有关。刚刚得到的一个消息,真的是没想到,伊朗竟然还用的是GPS,中国北斗早就超越GPS了,而且伊朗都加入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了,他竟然还在用GPS,而没有用北斗导航!试问,打这种仗,咋能不吃亏呢?不吃亏都天理不容!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拼枪炮的年代,信息战、科技战早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伊朗这次与以色列和美国的冲突中,不仅军事行动频频受挫,连关键目标都打不准,最后没办法,伊朗开始通过轰炸平民区来达到打击以色列的目的,这背后暴露的其实不止是战术问题,而是对战略、对安全的认知战略问题。伊朗在这场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重要教训的核心,正是伊朗长期依赖美国GPS导航系统埋下的致命隐患。好在,伊朗现在总算开始有点开窍了!
对于这次得失,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看看伊朗是怎么输的,又看看中国是怎么赢的!
一、GPS依赖症:伊朗战败的技术命门
伊朗媒体近日承认,正逐步将关键领域定位系统从GPS迁移至中国北斗。 这看似“亡羊补牢”的举动,恰恰印证了其在冲突中的惨痛代价——GPS信号被美以切断或干扰,直接导致伊朗导弹偏离目标、核科学家和高官位置暴露而惨遭暗杀。伊朗高官和核科学家以为躲在家里就没事了,结果恰好都被以色列部署的无人机载的小型导弹炸死在床上。
更致命的是,GPS的“后门”让伊朗军事行动沦为透明。请注意,这个GPS后门并非是GPS信号后门,而是收发GPS的芯片,那里有后门,就和GPS卫星的后门给契合在一起,识别后就能展开引导了。以色列摩萨德渗透伊朗电信系统,通过手机定位精准锁定目标。试问,当GPS成为“数字绞索”,伊朗的“眼睛”彻底被蒙住,导弹打不准、指挥系统瘫痪,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轰炸居民区——这不是军事能力问题,而是技术主权的彻底沦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明明知道美国和以色列是敌人,中国是朋友,是不是早就应该换北斗了呢?
当然,想想伊朗在战略、安全方面也是真的缺乏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伊朗“被坠机”的总统莱希,他坠毁的那个直升机用了都半个世纪了,试想这种老式飞机当然很容易被做手脚,以及也很容易被用喜爱技术给灭了。总统座机都那么马虎,何况一个GPS信号呢?!所以,伊朗真不冤!
二、中国的“银河号之痛”:技术依赖的血泪教训
其实,伊朗人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困境中国30年前就经历过。 1993年7月,中国“银河号”货轮在印度洋航行时,美国单方面关闭该海域GPS信号,导致货轮被迫停航检查。这一事件让中国彻底认清:依赖他国导航系统,无异于将命脉交到对手手中。 正是这场屈辱,催生了中国北斗系统的诞生。而且,中国很早也就意识到了,我们的导弹依靠GPS的话,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
所以,北斗从无到有,正是中国对“技术主权”最深刻的诠释。 如今北斗定位精度达分米级,在全球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亚洲地区的覆盖精度更是优势显著,且完全由中国自主掌控。反观GPS,虽全球覆盖,但其军用频段始终受美国军方控制,关键时刻随时可能“断供”。伊朗的教训再次证明:依赖GPS,就是给对手留了一把随时捅向心脏的刀。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竟然不早早将GPS切换成北斗系统。当然,如果更换的话,是需要一笔费用,但由于中国的导航芯片非常便宜,其实成本还是可控的。只是,伊朗人还是认知不够,才有这么大的损失!
三、伊朗的战略短视:错失北斗付出惨重代价
更换中国的北斗系统,伊朗其实并非没有机会。中国是开放性国家,北斗早已向全球开放,尤其在亚洲地区,其精度和稳定性远超GPS。2021年中伊签署《全面合作计划》时,北斗兼容技术本可成为合作重点,只要伊朗提出需求,中国一定给伊朗足够的帮助。然而,伊朗在那个时候却选择继续押宝俄罗斯武器和GPS系统。这一战略短视,直接导致其在冲突中陷入“盲打”困境。事实上,当下全球管用的GPS系统只有GPS和北斗,早在2021年前伊朗就应该很容易看到这一点。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伊朗曾试图通过干扰GPS信号“自保”,结果反伤自身。 据《同胞报》披露,国内主动干扰措施不仅未能提升安全,反而让民众通信、企业运营陷入瘫痪。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铁律:技术主权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基础上,任何“折中”方案都是自欺欺人。对伊朗来说,只要伊朗不反华,中国都会非常安全稳定地提供北斗服务,并且不会受任何压力而改变。对于这一点,伊朗应该是清楚的,但他却没有任何行动,实在是令人遗憾。
四、亡羊补牢:北斗能否救伊朗于危局?
在占豪看来,伊朗现在转向北斗,虽然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但依然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虽然,伊朗因为太晚使用北斗导航系统而损失惨重,但终归现在醒悟也不算晚。伊朗还要明白,北斗的迁移需要时间,而战争不会给伊朗喘息机会,所以伊朗是没有时间思考了,该下手就下手。对伊朗来说,全面切换北斗,至少仍需解决两大难题:
一是军事系统的深度整合:导弹、无人机等武器需重新适配北斗模块,这一过程可能暴露新漏洞;二是内部技术能力短板:伊朗本土科技企业试图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多系统兼容,但抗干扰能力仍存疑。
对伊朗来说,更为关键的是,北斗的“朋友圈”早已超越技术合作范畴。 北斗已进入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产品出口140余国。伊朗若想真正用好北斗,必须在战略层面与中国深化互信,而非仅停留在技术采购。毕竟,与中国在军事上深度合作,一定是有利于应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的。
五、大国博弈启示录:技术主权即国家安全
在占豪看来,伊朗的教训是惨痛的,伊朗也给所有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要提前布局北斗才能享受红利。 在数字时代,导航系统、通信网络、芯片技术等“新基建”早已成为战略武器。依赖西方技术,本质是将国家安全建立在流沙之上。 中国用20年时间从“银河号之痛”走到北斗全球组网,靠的不是侥幸,而是对技术主权的死守。伊朗在这方面学糊涂。
对伊朗而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但若不能彻底反思战略短视,仅靠迁移北斗系统,恐难扭转败局。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换一个依赖对象”实现的,而是要像中国一样,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场“导航之战”背后,是百年变局下技术主权的生死较量。 伊朗的悲剧,正是对“盲目依赖”的血泪控诉。而中国的北斗,早已证明:只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