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船舱内,20万男女老少的难民们为了活命,只能逃离故土。 然而,这个时候只有香港对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是却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样的场景将反复上演。 那么香港这块地,面积本就不大,为什么还要接纳这么多的“外来户口”?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北越统一全国。 然而,对于南越的人而言,却是灾难的开始。 曾经的南越官员、士兵、商人,尤其是越南华裔社群,他们即将面对的只有死亡,钱财被悉数拿走,甚至连自由都没有。 为了生存,他们开始铤而走险,希望可以逃难到别的国家生存。 茫茫海面上,他们看到了香港。 最初,当第一批难民抵达时,正值英国王室成员访问香港之际。 在国际目光聚焦之下,港英政府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和国际形象,做出了接收的决定。 香港社会也展现出同情与包容,志愿者们捐赠物资。 这这段时期,许多人都认为找到了避风港。 然而,逃亡者的数量远远让他们低估了想象。 1978年至1979年间,难民疯狂前往香港。 小小的香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原有的临时收容点人满为患,卫生条件恶化,疾病开始滋生。 随着公共资源被大量挤占,本地居民的不满情绪悄然滋生。 港英政府被迫调整政策,开始了严格管控。 在难民的营地内,联合国难民署和香港政府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保持基本的温饱。 每个难民甚至每天能获得100港元的资助。 营地渐渐地变成了“安全的温床”,难民营内的生育率奇高。 许多难民夫妇选择生育,但却进一步加剧了营地的管理难度。 渐渐地随着,营地里出生的孩子长大。 他们拥有香港政府签发的临时身份证,在法律身份上属于香港。 他们讲着带越南口音的粤语或英语,吃着香港的救济粮,却难以真正融入真正的香港社会。 当这些“难民二代”终于走出难民营的铁丝网,凭借获得的香港身份证踏入真正的香港社会时,巨大的落差感扑面而来。 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教育背景、社会关系网络,处处都彰显着不同。 他们努力想摆脱“难民”的标签,却在求职、社交甚至日常生活中,常常遭遇有意无意的疏离和歧视。 他们是香港法律意义上的居民,却难以获得社会心理层面的归属感。 这种巨大的差异感,为日后的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1988年,港英政府推出“甄别政策”,试图区分“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 前者有机会被安排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第三国,后者则面临遣返。 然而,甄别过程漫长、复杂且充满争议。 许多人为了留下,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政治难民”身份,甚至不惜编造经历。 遣返行动也遭遇了强烈的抵抗,偷渡、藏匿、绝食抗议时有发生。 1998年,随着香港回归中国,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实施了二十多年的“第一收容港”政策正式终止。 最后一批滞留的难民获得了香港身份证,可以合法在香港生活和工作。 难民营被关闭,铁丝网被拆除,土地被重新规划利用。 表面上看,这段历史似乎画上了句号。 然而,二十年的收容政策,二十万人的涌入与停留,对香港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巨大的财政支出、土地资源的占用、社会服务的压力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构成。 数万难民及其后代留了下来,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一部分。 当年的那些婴儿,如今已步入中年。 他们的身份困惑,是那段特殊历史留给香港社会的、一份遗产。 它提醒着人们,接收只是开始,真正的融合与和解,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智慧与更深的包容。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