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余姚2.6万名党员干部“守一线”

潮新闻记者陈醉通讯员曹依劳超杰

“哗——”

台风“竹节草”步步逼近,又是一阵暴雨倾盆,宁波余姚泗门镇相公潭村二网格西片区的排水渠口,瞬间被湍急的水流裹挟的枯枝杂物堵住,水位飙涨,马上就要漫出沟渠。7月30日上午5时多,村干部周涨权顶风冒雨巡查时,发现这一险情。

“这沟渠堵了,附近农田可要‘遭大殃’了!”没有丝毫犹豫,周涨权跳进齐腰深的水渠中。湍急的水流这会儿不断拉扯着他,他扶住沟渠两侧的砖石站稳、俯身,徒手一点一点往外清淘起堵塞物,手指被树枝划出细小伤口,指甲缝里嵌满污泥……

余姚处在低洼的姚江平原,姚江干流穿城而过,而密密麻麻的支流河网则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动到村庄、农田、山林间,对于余姚来说,守住四通八达的姚江水系是防台抗台的重点之一。

相公潭村,水网密集。“全村主排水渠都是生命线,守住它们,就是守住一方平安。”周涨权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解释道,“哪条河容易漫堤,哪块农田地势低,我们心里都有本账——保住排水渠就是保住全村人的平安!”

说罢,周涨权顾不得拍打满腿的泥浆,甩了甩麻木的双手,转身又要往雨幕里冲。

风雨就是集结号。连日来,余姚全城2.6万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迅速到岗就位,联镇街、入村社,“哪里有需要,就向哪里集结力量;哪里最薄弱,就向哪里倾斜资源”,确保迅速投入战斗,全城干群合力筑起一堵坚强的“挡风墙”,拧成了一股防台防汛的强大合力。

风大,雨急,不断推高姚江水位!

30日截至下午5时,姚江余姚站水位达3.28米,超警戒水位1.18米!余姚防汛指挥部的大屏上,不断刷新的数字犹如声声战鼓催征急。在紧张的防汛形势下,除了党员干部的冲锋在前,还有无数默默守护家园的普通人。

“水越来越大,挡板还得再检查检查……”30日上午10时31分,在低塘街道低塘村新堰头的中江段河道边,村民陈美申心里嘀咕着,再一次冒雨来到江边,这已经是他今天第四次来“打补丁”。

中江是姚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只要一遇到台风,这边就积水,村里的人都知道。”陈美申熟练地检查着每一块挡板,用力拍打、加固。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虽然该河段原本就设有挡板设施,但持续暴雨的冲击,也会侵蚀这道坚固的防护。因此,每到台风季,他们十几个住在河道附近的村民便自发组成了一支“防汛队”,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都知道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去干活。

“只要村民打个电话,我肯定第一时间出现。”这是陈美申常挂在嘴边的话。风雨中,没有一个是“局外人”,无数个普普通通的“陈美申”集结成这座城市最坚实的防洪堤坝。

一边是风雨中的众志成城,一边是温暖的心连心。

7月30日傍晚,在马渚镇渚山村,村妇女主任陆利英一行4人刚用沙袋堵完村口积水,裤脚湿漉漉的,上面沾满了泥沙,顾不上清理,他们匆匆朝镇上的快餐店赶去,心里记挂着75岁的独居老人章多花。

“盒饭,麻烦快一点!”陆利英对店主说。雨水顺着她的头发往下滴,她饭盒裹进塑料袋,揣在怀里,快步往村里赶。

原来,早上开始,陆利英就给村里的老人一一打过去,询问大家的情况。当电话打到章多花老人那里时,听筒里只有“嘟嘟”的忙音,一直没有人接听。

陆利英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和同事心急如焚的赶到老人家里,发现老人因病情加重正虚弱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别担心,我们在!”陆利英拍拍老人的手说道。这一句,就让老人红了眼眶。老人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台风加上生病,特别无助。

“您就安心在家待着,我们这几天会天天过来的,您有什么事,随时给我们打电话。”陆利英说道。

再来时,陆利英的怀里已经揣着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在风雨交加中,传递着一份坚定的守护和关爱。

如此余姚,何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