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过的那个网友,就曾经扬言要玩遍全国女人的那位,我不经意间就突然想起他来了。 说实话,要不是昨天在小区门口看到有人摆摊卖字帖,我真不一定能想起这号人。那摊主老头戴着老花镜,铺开的宣纸上写着“宁静致远”,字歪歪扭扭的,旁边还摆着几本小学生描红本。我蹲那儿翻了两页,脑子里“叮”一下就冒出来他——毕竟这年头,能把硬笔字写得跟打印体似的年轻小伙子,不算多。 想起他那会儿,我刚换工作,天天加班到昏天黑地,微信里除了工作群就是外卖小哥。他是之前在一个书法爱好者群里加的,头回聊天就跟我吹,说他目标是“收集”全国各省的姑娘,还掰着手指头数他去过的地方,“东北的直爽,江南的温柔,各有各的味儿”。我当时就回了句“你这想法挺龌龊”,他倒不恼,发个龇牙笑的表情:“姐,你不懂,这叫体验生活。” 后来他消停了阵子,我都快把他从好友列表里清出去了,结果有天半夜,他突然甩过来几张照片。不是自拍,是他写的字帖,钢笔字,抄的《兰亭集序》,一笔一画跟拿尺子量过似的,连标点符号都方方正正。配文:“最近戒了游戏,练练字静心。” 我盯着那几张照片看了半天,说真的,有点动摇。毕竟谁不喜欢上进的人呢?尤其之前他那副吊儿郎当的样,突然来这么一出,反差感确实挺强。我回了句“字不错,比你说话好听”,他秒回:“那是,等我练好了,给姐写幅对联挂门口。” 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聊了半个月,他天天发练字打卡,偶尔插句“今天路过你公司楼下,看到你们大厦好气派”“你们那附近有家面馆,据说肉酱面一绝”。我心里犯嘀咕,他怎么知道我公司在哪儿?问他,他说“猜的,你之前朋友圈发过加班的夜景,我对着地图找的”。当时只觉得这人细心,现在想想,那根本就是处心积虑。 转折点是上周四,我刚下班,手机震了,他发来条语音,背景音挺吵,像是在火车站:“姐,我出差到你这儿了,晚上有空吗?请你吃那家肉酱面,顺便给你看我新写的扇面。” 我犹豫了。一方面觉得跟网友见面不靠谱,尤其还是他这种“前科”的;另一方面,那半个月的练字打卡,还有他说话时那股子“改邪归正”的劲儿,又让我有点好奇——万一真变好了呢?最后还是回了句“地址发我,七点”。 面馆人挺多,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占了座,穿件浅灰色衬衫,头发梳得溜光,桌上摆着个宣纸包着的东西,看着还真像那么回事。他站起来给我拉椅子,“姐,你比视频里看着年轻”,顺手递过菜单,“随便点,今天我请客”。 我没看菜单,直截了当:“扇面呢?让我开开眼。” 他眼睛一亮,把宣纸包打开,一把竹柄小扇,上面写着“清风徐来”,字确实比之前发的照片还好,透着点飘逸劲儿。我摸了摸扇面,宣纸糙糙的,墨香混着面馆的肉酱味儿,有点怪。 “写了三天,”他得意地笑,“专门为你写的,知道你喜欢清静。” 我刚想夸两句,他突然伸手过来,想碰我放在桌上的手,“其实吧,姐,我觉得你比这扇面有韵味多了——” 我手一缩,心里那点好感瞬间凉透。合着前面演那么久,就为这会儿呢? “停,”我打断他,把扇子推回去,“你是不是忘了你刚加我时说的话?‘玩遍全国女人’,这话还算数不?” 他脸上的笑僵了,像是没想到我会突然提这个,愣了几秒才打哈哈:“姐,那都是开玩笑的,年轻人吹牛逼呢。” “吹牛逼?”我拿起包站起来,“你对着一个你想‘玩’的对象,天天装模作样练字半个月,还跑到人公司楼下踩点,这叫吹牛逼?我看你是把别人都当傻子。” 周围几桌客人都看过来,他脸涨得通红,想拉我:“姐,你听我解释——” “不用解释,”我后退一步,拉开距离,“扇面留着自己玩吧,别糟蹋了这几个字。”说完转身就走,没再回头。 出了面馆,晚风一吹,我才发现手心里全是汗。掏出手机,找到他的微信,直接拉黑删除,一气呵成。 今天路过小区门口,那老头还在摆摊,字帖摊前围了几个看热闹的。我瞟了眼那本描红本,突然觉得,有些人啊,字写得再工整,心歪了,也没用。就跟那描红似的,照着模子描再多遍,骨子里的歪扭,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