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

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丁司令,问:"你认不认识冯白驹?"丁司令答:"知道,只是不熟悉。"伟人讲:"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好不好?" 曾经叱咤风云的琼崖纵队司令员、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冯白驹,躺在病床上被肺癌和前列腺癌折磨得形销骨立。 写了一封求救信 在意识尚存的间隙,他写了一封求救信。 伟人读后,立即派人、派专机接他。 然而,他在临走前想的依旧是洗刷污名,清白的离去。 提到冯白驹这个名字,在海南岛的革命史上,重若千钧。 1903年,他出生于海南琼山县长泰村一个普通农家。 1926年,23岁的冯白驹在革命浪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 当时,海南党组织遭受重创,领导人或牺牲或失散。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年轻的冯白驹临危受命,挑起了琼崖特委书记的重担,成为琼崖革命火种的守护者。 他带领着幸存的同志们钻入深山老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最艰难的岁月莫过于1932年。 当时国民党调集重兵进行围剿,将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打得仅剩二十余人。 冯白驹硬是带着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退守到母瑞山深处。 整整八个月,他们以野菜、野果充饥。 就连最普通的盐巴,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饥饿、疾病、敌人的搜捕,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他的亲弟弟冯玉琛,就牺牲在这段日子里。 然而,冯白驹硬是挺了过来,并最终重新点燃了琼崖革命的熊熊烈火。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白驹将队伍改编为琼崖抗日自卫团独立大队,成为海南岛坚持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他率部在海口等地进行顽强抗击,他的英勇事迹甚至让当时驻守海南的国民党将领王毅都深感敬佩,主动提供枪支弹药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的琼崖纵队更是威震南疆。 两年间歼敌四千五百余人,解放城镇二十三个。 1950年,当四野大军渡海解放海南时,冯白驹率领的琼崖纵队里应外合,为海南岛的最终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从1927年坚持红旗不倒,到1950年海南解放,整整二十三年! 周恩来总理赞誉他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实至名归。 然而,革命胜利之后的道路并非坦途。 1951年,陶铸指责冯白驹搞“地方主义”,他的军权被逐步削弱。 更大的打击在1957年,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冯白驹被扣上了“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子”的帽子。 一夜之间,他曾经的海南军区政委所有重要职务被撤销,甚至被下放到三水县进行“劳动锻炼”。 他只能拿起锄头,养猪种地。 但心中那份对党的忠诚和对清白的渴望从未熄灭。 1963年,冯白驹被调任浙江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卫生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令人敬佩的是,这位行伍出身的将军,在全新的领域同样干得风生水起。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 1966年,那场席卷全国的运动爆发,冯白驹再次成为冲击对象。 他被造反派关押审问,甚至被囚禁在灵隐寺的小黑屋里。 家人被迫与他“划清界限”,但他的大女儿冯尔超却倔强地站出来,顶住压力为父亲辩护。 到了1971年,冯白驹的身体彻底垮了。 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双重折磨让他痛苦不堪,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 自知时日无多,他心中依旧想的是被扣上的“地方主义”帽子。 他不愿带着这个污点离开。 于是,他写下了那封饱含血泪与期盼的求救信,直呈北京。 这封信,在主席阅后,立刻派人叫来了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 主席开门见山,问丁盛是否认识冯白驹。 丁盛回答知道此人,但不算熟悉。 主席没有多言,直接指示:“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好不好?” 这简短的话语,蕴含着领袖对一位功勋卓著却又饱受磨难的老革命的深切关怀与最终定调。 周恩来总理也向主席汇报了冯白驹病危的情况。 主席当即指示用专机将冯白驹接到北京救治。 1971年10月,冯白驹躺在担架上,被抬上飞机,他的妻子和二女儿随行。 抵京后,他被安排进当时条件最好的日坛医院,用上了最好的药物和医疗手段。 然而,癌症晚期已是药石罔效。 1973年7月19日,冯白驹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1983年,中央正式下发文件,明确指出1957年对冯白驹“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指控是冤假错案,为他彻底平反昭雪。 1988年,为纪念这位琼崖革命的杰出领导人,政府在海口为冯白驹树立了庄严的铜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 后来,冯白驹的骨灰被迁回海南,安放在海南革命烈士陵园,这位琼崖人民的儿子,终于魂归故里。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冯白驹:一份迟来的平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