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青涩的我如一片单薄的叶子,被命运的风轻轻吹送到镇里偏远山区的一所学校。
这里,教学用具寥寥无几,连一方藏书的图书馆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然而,每天清晨,清脆的车铃声总会划破寂静,邮递员载着泉州晚报驶进校园的瞬间,总能让我兴奋不已。从时政要闻到生活趣事,报纸上每一个字都像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自从爱上这缕墨香后,我试着把报纸上的新鲜事讲给学生们听。他们总是托着腮帮子,全神贯注,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我还在班级里开展“每日播报”,每天清晨,教室里飘荡着朗朗的读报声,让整个校园的阅读氛围愈发浓厚。
2002年,那是一个充满勇气与挑战的年份。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公办学校的稳定工作,踏入了由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实验小学合作创办的“华园”,我的生活掀开了全新的篇章。“华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为众多家长和孩子心驰神往的学习乐园,我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与泉州晚报再续不解之缘。
我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一次又一次地向报社投稿。等待的日子漫长而煎熬,每一次投稿后,我都满心期待地盼着报纸的到来,希望能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我不断地修改文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孩子们的期望都写进文字里。终于,在某个清晨,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我的阿姆》。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双眼,那不仅是一篇文章的发表,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我小心翼翼地将那张报纸剪下来,珍藏在笔记本里,那是我努力的见证,也是我新的起点。
今年春节,我看到泉州晚报副刊关于春节年俗的征文,就动笔写下了《“年兜”忆趣》并投稿,文章没多久就发表了。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拿出报纸,将文章读给学生们听。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脸上满是崇拜的神情。下课后,平时就爱看报的小新跑到我面前,眼神中充满渴望地说:“老师,您写得真好,您能将这份报纸送我吗?”我欣然答应。后来,小新开心地告诉我,他回去后就让爸爸每天帮他带泉州晚报回家。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报纸的魅力和影响力,她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
泉州晚报不仅陪伴我度过在山区学校的艰苦岁月,还让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如今,泉州晚报迎来创刊40周年,我仍然喜欢这份墨香,她承载着我的青春、梦想与希望,是我生命中温暖的记忆。未来,我将继续与孩子们沉浸在这缕墨香中,共同领略更多的精彩,珍藏更多美好的回忆,书写属于我们的更加精彩的岁月长歌。
(作者系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