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赢了”的俄罗斯,为什么不敢宣布胜利?中国要牢记俄军三大教训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

“赢了”的俄罗斯,为什么不敢宣布胜利?中国要牢记俄军三大教训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战场越来越像一场没有胜者的消耗战。但近几周,随着俄军在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一线的推进,外界又开始讨论一个问题:俄罗斯是不是终于要体面地收场了? 先拿下再说体面,俄罗斯战略终于对上了表 红军城这个地方,重要到什么程度?一言以蔽之:谁掌握它,谁就拿住了乌东战场的“交通大动脉”。 它不仅连接着顿巴斯与第聂伯河沿岸,更卡住了乌克兰通往前线的大部分铁路和高速通道。一旦彻底沦陷,乌军在东部的补给将被生生掐断,前线士兵不但打不了,还可能饿着。 于是俄军不惜代价,不断从南线、西线抽调兵力,截至7月底已在该地区聚集了超过16万人。这不再是试探性推进,而是摆明了阵势要“关门打狗”。 从战术看,俄军已进入“半包围态势”,从泽廖内加伊到马利耶夫卡,逐步切断乌军支点。若按这个节奏推进,今年底前拿下红军城,是个高概率事件。 这标志着俄军战略节奏的改变——从前两年的“拖”与“试”,变成如今的“抢”与“收”。换句话说,俄罗斯终于打算收官了。 但体面归体面,胜利两个字,它还真不敢轻易说出口。 乌克兰燃尽了,北约却没停手 按理说,现在的乌克兰早已撑到了极限。 战争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国家元气大伤:人口流失超过千万,生育率跌至0.9,死亡率反超出生率。副总理甚至公开呼吁立法限制育龄女性出境,逼她们留下生孩子。这不是国家发展的正常节奏,而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挣扎。 更要命的是前线兵源。过去两年乌克兰的征兵方式已经从“请你上战场”变成了“抓你上战场”。街头、医院、甚至妇女、老人都成了潜在兵员,能动的全抓。 但就算这样也不够填坑。因为战争的消耗速度比征兵速度快得多。战争机器不挑人,但人确实快没了。 这时候再对比俄罗斯,差距愈发明显。尽管俄方也承受着不小损失,但后方人口池稳定、征兵机制顺畅,哪怕代价高,也能持续填进去。 所以当下这场战争,说穿了是“一个燃尽的国家”和“一个硬扛着的国家”的对撞。 只不过北约没打算让乌克兰真燃尽。 欧盟仍在继续军援,北约还在试图构建“援乌防线”。美国2025年大选前不敢让俄军彻底赢下乌东战场,不然会成为特朗普攻击拜登的“投降证据”。 所以乌克兰哪怕已经是强弩之末,也还会被推着继续战下去。 这也是俄罗斯不敢高调宣布“胜利”的核心原因。 俄军三大教训,中国要记牢 不管这场战争如何收场,俄罗斯自己犯的错误,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战略犹豫是一切崩盘的开端。 开战之初,普京高估了“军事震慑”效果,低估了乌克兰的反扑能力。战术合成营在基辅郊区等红绿灯、部队推进还带着“谈判的幻想”,结果战机错失,反成烫手山芋。外交失败之后才转向军事强推,可时机早已变了。 这和我们处理台海等问题时的思维逻辑,是反向教材。很多时候,一旦决定出手,就不能“半打半收”,不然代价只会更高。 第二,远程导弹不是万能解药。 俄军初期妄图靠导弹摧毁乌克兰抵抗意志,结果反而暴露了火力思维的局限。打空的库存、过高的成本、应对分布式目标的无力,让俄军在“烧钱”同时也烧掉了战略主动权。 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火力配置要打组合拳,而不是单押某种武器神化。 第三,“低烈度实战经验”不能移植到“高烈度战争”里。 俄军过去在叙利亚打得风生水起,但那种“小队化、轻装快打”的战术,面对乌克兰战场的“火炮堆+高强度对抗”模式完全水土不服。 战术合成营几度溃散,就是最直观的教训。未来中国军队同样需要面对高强度作战环境的实战验证,而非靠几次演习、自嗨总结经验。 体面可能到手,胜利还早着呢 现在的俄罗斯,正试图以“实控战果+后续谈判”构建一个“体面收场”的剧本。但只要北约不断续命、只要乌克兰还活着,俄罗斯就无法宣称彻底胜利。 战争并不是谁打得久就赢了,而是看谁先找到“政治出口”。 俄罗斯正在争取它的出口,中国则更应从中记住一个现实:真正强大,不是能打多久,而是明白什么时候必须赢,怎么去赢。 ——否则,就会陷入俄罗斯式的困局:赢了战役,输了时间。 参考资料: 《俄军进逼红军城,16万大军半包围乌东》央视新闻 《乌克兰人口危机严重,副总理提议立法限制出境》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