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当年,王震29岁还没成家,战友们笑他是“全旅唯一的铁打光棍”,贺龙实在看不下去了

当年,王震29岁还没成家,战友们笑他是“全旅唯一的铁打光棍”,贺龙实在看不下去了,笑着拍桌子问:“一个大学生女同志,愿意当你老婆,你要不要?”王震眉毛一挑:“你是说真的?”贺龙看着他那股倔劲,吐出一句:“你再挑,就没人敢嫁你了。” 在开国将帅中,王震以"王胡子"的威名震慑敌胆,他脾气火爆,打起仗来更是不要命,连毛泽东都赞誉"百战不殆",但这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铁血战将,三十岁了却仍孑然一身,成为全旅唯一的"特级单身汉"。 这让战友们也时常调侃是不是根本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可这番情形引起了老上级贺龙的高度关注,这位素来关心部属的元帅,已然在心中酝酿起一段战火姻缘。 王震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弯的硬气,源自于从小成长环境的淬炼,他降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世代佃农之家,年纪很小就辍学了,在替地主扛活的日子里饱尝人间疾苦,年少时的他心中就早已燃起变革的火种,十四岁投身农运失败后,他又被安排至铁路当扳道工,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偶然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支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到了革命根据地,王震的作战风格既有拼命的狠劲儿,又懂得用巧办法出奇制胜,该硬碰硬时绝不退缩,该使计谋时又鬼点子特别多,战士们都说,跟着"王胡子"打仗,既提气又长见识。 这位铁血战将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了战场上,每当有人试探着要给他牵红线,他总用"等打完仗再谈"一口回绝,既怕儿女情长消磨了斗志,更不忍心让姑娘跟着自己担惊受怕,在血与火的岁月里,他早已把婚姻大事排在了革命胜利之后,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修边幅,像个“邋遢老头”,嘴上说着“打仗看能力不看外表”,可真到节骨眼上,还是有些放不开。 可贺龙元帅偏不信这个邪,他与王震的生死之交是在战场上萌发建立的,贺龙是发自内心欣赏这位"王胡子",常拍着他肩膀打趣:"有你在前线,我这师长都能当'甩手统帅'了",眼见王震年近三十仍形单影只,贺龙比当事人还要着急,这位素来关心部属的老首长,已然开始暗中物色合适人选。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爱国青年的圣地,在涌向革命圣地的人潮中,北大学生王季青尤为耀眼,这位沈阳姑娘眼见家乡沦陷,毅然弃笔从戎,贺龙接见这批学生骨干时,王季青那句"首长,任何任务我们都敢接,再苦也不怕"的铿锵誓言,令元帅印象深刻。 后来在抗大视察时,贺龙更发现她不仅是优秀教员,还是宣传干将,被师生们誉为"延河才女",老元帅心中暗喜:这分明是天赐"王胡子"的良配,他佯装随意地问王季青:"可听说过'王胡子'将军,你觉得这位同志如何",虽未谋面可王季青早就对这位传奇战将心生敬仰,被贺龙这一问,她顿时霞飞双颊。 这边刚摸清姑娘心思,贺龙转身就直奔王震的指挥部,他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王胡子,组织上考虑给你解决个人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王震闻言一愣,手里的作战地图都忘了放下,结结巴巴地反问:"老、老总,您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吧?" 贺龙把脸一板,半是训诫半是打趣:"再这么挑三拣四,等仗打完了,看哪个姑娘还愿意跟你这个'铁疙瘩'!" 数日后,贺龙"恰巧"安排学生干部代表团到359旅交流学习,王季青自然在列,王震起初浑然不觉,照例热情接待,直到与王季青握手时被战友们的哄笑点醒,而王季青眼中,这位跃下枣红马、军礼利落的战将,已然符合她对英雄的所有想象。 贺龙特意支开众人创造独处空间,不料铁血战将紧张得手足无措,倒是女教员从容自若地打开了话匣,当王季青直言"我久闻将军威名,既然组织已考察多年,我自然愿意"时,这段被战火淬炼的姻缘已然水到渠成。 于是在组织特批下,这场战地婚礼由120师政委关向应在岢岚河畔的土坯房里亲自主持,没有喜宴鞭炮,只有两碗小米粥与一纸军令状般的婚书,签字时王震挥笔如挥戈,一旁的王季青则静坐一侧,眉目间流转着知识女性的从容,全程未有一句赘言,礼成后两人便各赴战位。 这段战火姻缘,平淡似婚礼上的小米粥,坚韧如军令状的婚书,王震率部开赴南泥湾垦荒时,王季青已在延安妇救会独当一面,夫妻天各一方,往来仅靠战士捎带的只言片语,他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时代洪流中守护着这份感情。 王震和王季青的结合,的确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浪漫,它更像一场目标明确的革命任务,由组织牵头,同志撮合,个人服从,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绝对信任的“组织分配”。 在那个宏大叙事压倒一切的年代,个人情感的曲折幽微被大大简化,取而代之的是“合不合适干革命”这个最高标准,进一步看,这种模式下的爱情,剔除了现代人所追求的探索、磨合与个性释放,显得简单粗暴,却也因此格外牢固,它的底色不是荷尔蒙的冲动,而是同志间的信任、战友间的默契和对共同事业的忠诚。 【信源】人民网——长征中王稼祥因伤吸鸦片上瘾 爱情成戒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