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不隔夜?以色列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后,外交部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自1948年以来持续演化,加沙地带成为焦点区域。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加沙死亡人数已逾5.9万,伤者超过14万,造成广泛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停火,但以色列军事行动未停止,导致当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居民生活条件恶化。 全球范围内,反对以色列政策的示威活动频发,多个国家公开批评其在被占领土上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讨论相关议题,推动人道援助进入加沙,但边境封锁阻碍物资流通。 巴勒斯坦当局寻求国际支持,建立独立国家,而以色列强调安全需求,拒绝单方面让步。这种对立格局源于历史领土争端,二战后犹太人复国运动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碰撞,联合国分区决议未能彻底解决矛盾。巴勒斯坦问题被视为中东和平核心,影响周边国家稳定。 近年来,以色列加强与亚洲国家联系,包括科技合作,以拓展外交空间。台湾地区成为其关注点,早前以色列议员访问台北,讨论经贸议题。这种互动背景中,以色列议会于2025年7月23日通过一份联合声明,由未来党议员博阿兹·托波罗夫斯基和犹太复国主义联盟成员共同发起,72名议员签署,超过议会120席半数。 声明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强调台湾在全球卫生、航空安全和环境领域的贡献。该举动被视为对台湾国际参与的背书,引发北京强烈不满。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于7月25日发布发言人答记者问,指责以色列个别议员支持台湾进入主权国家专属组织,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侵犯。 大使馆已向以色列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要求以方纠正错误,避免损害双边关系。中以关系本以经贸为主,以色列是中国在中东重要伙伴,但此事件暴露潜在分歧。中国外交部同日举行例行记者会,发言人郭嘉坤回应巴以问题,重申“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 他表示,中国支持联合国即将召开的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会议,并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加沙停火、缓解人道危机,实现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这一表态时机敏感,与以色列涉台声明仅隔两天,显示中国外交的联动性。联合国框架下,“两国方案”源于1947年分区决议,旨在建立犹太国与阿拉伯国,和平共存。但以色列建国后,多次战争改变边界,巴勒斯坦领土碎片化。 国际法院近期裁决以色列在被占领土行为非法,要求其撤军。中国一贯支持巴勒斯坦权利,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曾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在北京对话,签署和解宣言。法国总统马克龙于7月24日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获得中国欢迎,但以色列和美国反对。 美国国务院表示,不出席相关会议,强调直接谈判优先。中国立场强调公正,呼吁结束加沙封锁,实现巴以和平共处。事件后续发展中,以色列面临多重压力,加沙危机持续,国际舆论谴责其军事行动。联合国报告显示,加沙饥饿死亡人数近期增加,援助短缺加剧民生困境。 以色列政府评估外交影响,内部讨论对华政策调整。议员托波罗夫斯基等继续推动涉台议程,但合作机会受限。北京维护核心利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中东和平进程需各方让步,“两国方案”作为共识基础,依赖国际调解。中国推动联合国会议,旨在凝聚共识,避免冲突升级。巴勒斯坦当局欢迎中国支持,寻求更多国家承认其地位。全球媒体报道事件,分析中以关系走向。 联合国总部筹备会议,代表们准备草案,讨论巴勒斯坦入联议题。以色列在多边场合孤立感增强,盟友私下劝告克制。加沙人道危机恶化,救援组织呼吁开放通道。事件凸显地缘政治复杂性,以色列涉台举动或加剧其外交困境。中国外交回应体现原则性,维护国家统一,同时推进中东公正解决。国际社会需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对话而非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