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已经获悉,7月26日夜台独购买美国的坦克将运抵新竹港口,为啥大陆海警船不在新竹外海进行拦截?毕竟台湾每年从大陆赚1000亿美元,台独分子是拿从大陆赚的钱买武器,大陆人民的血汗钱最终用于购买美国武器对付大陆人民,不制止这样的行为,道理说不通,如此下去,以后还会有公车上书啊。
夜色笼罩下的新竹港口,一艘货轮悄然靠岸,载着从美国采购的坦克悄无声息地卸货。大陆早已掌握情报,却不见海警船在外海现身拦截。这批武器用的是台湾从大陆贸易中获得的巨额顺差资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陆选择按兵不动?这种资金循环若不加制约,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台当局采购M1A2T坦克的计划起始于2018年夏季,当时决定购入108辆,从2019年防务预算中划拨300亿新台币。美方在2019年批准这项交易,坦克单价从最初的93亿人民币升至150亿,台方接受了这一调整。俄乌冲突导致交付进度多次延后,第一批38辆直到2024年12月才抵达台北港。第二批42辆原定于2025年7月26日深夜运抵新竹港口,剩余28辆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交付。其中10辆用于训练,其余98辆编入部队,584旅分得6个连,269旅分得1个连。 今年汉光军演中,台军动用4辆M1A2T坦克进行实弹射击,靶标设计成大陆装甲样式,射出19发炮弹全部命中,但事后证实这些是训练弹而非贫铀穿甲弹。这批坦克的到来本应加强台军地面力量,然而在实际部署中,台湾地形狭窄,面积仅3.5万平方公里,缺乏战略纵深,坦克机动性受限。台湾每年对大陆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资金本可用于民生改善,却转向军备采购,形成一种资金回流机制:从大陆市场获利,反用于针对大陆的武器购买。 大陆海警未在新竹外海拦截的原因涉及多方面考量。运输船以商用名义航行,舱单列为一般货物,若直接登船检查,易被指责干扰国际航运,引发外交争议。海警以往在广东汕头外海执法时,曾对违规拖网渔船发出停船指令,那船企图逃离并销毁证据,海警艇追上并控制局面。在南海,菲律宾船只向仁爱礁旧舰运送建材,也被水炮逼退。这些行动显示海警执法能力强,但对坦克运输船的处理需更谨慎,避免低层冲突升级为国际事件。 台湾用贸易顺差购武的模式已成常态。202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超过进口额160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这些资金支持多项军售项目,包括坦克、无人机和导弹。台当局不限于坦克,还计划两年内购入48750架无人机,推行不对称作战策略,甚至设想街头抵抗等待外援。但在实际情境下,无人机易被大陆监控系统锁定,坦克在城市环境中难以发挥作用。 大陆的应对策略转向更全面的军事压力。从2025年6月10日起,派出32架军机穿越所谓海峡中线。7月上旬,在30小时内出动78架军机,其中46架越线。7月17日,58架军机配合9艘军舰行动,歼-35战斗机和东风-17导弹参与其中。山东舰航母逼近台岛12海里,进行封控演练。815A型电子侦察船进入美澳军演区,收集情报。这些举措比单纯拦截运输船更具震慑力,展示出大陆在台海的控制能力。 美国在其中的角色复杂。一方面,推动对台军售,据报有超过500名美军驻扎岛内,人数超出公开数据;另一方面,特朗普计划带企业高管访华洽谈合作。这种两面手法旨在平衡中美关系,但难掩其利用台湾作为棋子的意图。台当局借外部武器增强信心,却忽略自身地理劣势和经济依赖。 网友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强烈。有人指出,台湾用大陆顺差买坦克,实在不合理,大陆岂能无动于衷。另有人认为,海警不拦是因为选择更高层面的回应,军机军舰天天绕岛,激光武器已现身。台当局的举动被视为借外部力量撑腰,却难改变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