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吴越国有什么独特历史贡献?雷峰塔和宋韵有什么联系?百名中外朋友沉浸式触摸千年吴越风华

临安山水,承载着钱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千年浪漫。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沉浸之旅,在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启程。7月26日,由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吴越风华·千年文脉传承”沉浸式体验探索活动在功臣山下举行,汇聚140余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高校留学生及文化爱好者,共同触摸吴越文明的千年脉动。

数字光影活化千年遗珍

"我们用泥巴与火,烧出了让世界惊叹的秘色瓷。"杭州市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馆长、党支部书记鲍伟华以《用展览讲好吴越文化在延续中华文明中的独特意义》为题,引领观众步入吴越历史长廊。

鲍伟华介绍,吴越文化博物馆以五代吴越国历史文化为核心,通过“保境安民、纳土归宋”两大主线,揭示吴越国在乱世中守护东南乐土、和平归附中原的独特历史贡献。展览以350件文物实证文明密码:秘色瓷彰显“泥巴与火”的工艺巅峰,丝织遗存奠定杭州“丝绸之府”地位,精致玻璃盘见证千年前的海上贸易网络。“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鲍伟华特别提到,钱氏家训的智慧,更是滋养出了钱学森等杰出后裔。

关于展览设计,鲍伟华作为策展人,详细介绍了策展思路,从空间布局、色彩运用、数字技术的应用,讲述现代博物馆为活化历史所做的创新。当代传承中,博物馆以3D数字科技活化文物,创新开发文创IP,联合著名填词人方文山等创作《千年吴越》MV,让以民为本、善事中国的吴越精神,持续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重要注脚。

“吴越文化核心内涵是‘以民为本’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纳土归宋。”鲍伟华在最后总结吴越文化的历史意义。吴越国注重拓展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对内大力发展生产,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重要基础。

雷峰塔见证杭城古今变迁

随后,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馆员黎毓馨研究员带来题为《杭州雷峰塔考古发掘及地宫出土文物》的精彩分享,带领观众重返考古现场,感受历史的厚重温度。

"雷峰塔是杭城旅游第一站,一年540万游客量,它是西湖世界遗产的魂。"雷峰塔由五代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于公元977年建造,初名"皇妃塔",是杭州西湖文化地标和"西湖十景"之一。谈及雷峰塔对杭州城市认同的影响,黎毓馨回顾这座从吴越矗立至民国的宝塔,其兴建、鼎盛、损毁与新生,早已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成为杭州城坚韧生命力与文化记忆的永恒象征,持续塑造着城市的集体情感与文化自信。

"地宫出土的每件文物都是国宝级的。"深度参与雷峰塔发掘的黎毓馨感叹。1924年塔体倒塌百年后,2001年考古发掘揭开其千年奥秘:地宫出土纯银阿育王塔(内藏佛发舍利)、玉童子(五代玉雕孤品)、线刻铜镜(吴越首创工艺)等14类346件文物。

"没有吴越国就没有完整的浙江,钱镠将两浙合而为一,可谓‘宋韵’真正的源头活水。"塔内3300多枚跨越西汉至北宋的货币,构成"历代钱币博物馆"。其中日本"饶益神宝"钱币印证了吴越国海上贸易网络,映照出千年前杭州作为区域枢纽的开放姿态。雷峰塔从建造、南宋重修到明代倭寇焚毁,其“南北双塔映西湖”的格局与白蛇传传说,深刻塑造了杭州“宋韵源头”的文化认同。

中外朋友沉浸式感受吴越文化

陌上花开依旧,千年文脉长青。这场融合历史深度与科技活力的沉浸之旅,在每位参与者心中悄然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我就像是回到了那个时代一般!”来自卢旺达的杭州师范大学留学生ShemaChristian特别兴奋,没想到,他之前在影片中看到的白蛇传传说与雷峰塔,还有如此的历史渊源。“每个地方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和规范,了解这些历史这非常有帮助,这样你也能更融入当地生活方式,与本地居民更加友好相处。”来自津巴布韦的浙江工业大学留学生ChristabelNhunzwi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事死如事生”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惊叹连连:“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交流的,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他们如何交谈或者如何生活等等,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很有教育意义。”

当数字光影照亮秘色瓷的流光溢彩,当异域钱币诉说海丝路上的往来故事,吴越大地传承千年的开放气度与文明智慧,正通过博物馆这一方天地,与世界展开新的对话。活动参与者们也纷纷化身吴越文脉的“当代解读者”与“国际传播者”。杭州临安天一国旅的导游尹婷听得特别认真,平日她也会带观众参观博物馆,讲解吴越文化:“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社里的很多导游都赶过来了,这种专家级的讲解平时可遇不可求,也帮助我们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未来能将吴越文化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

临安区锦北街道西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董心序谈道:“这次活动,让我们社区居民能沉浸式地感受吴越文化的精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千年文脉的魅力。我们要将吴越文化崇文重教、开放包容的特质与社区服务创新相结合,做好吴越文化的翻译官,把青年的智慧,变成服务居民触手可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