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野鸡一到天黑后就“失踪”?一位野生专家告诉我,80%的人都不知道,野鸡曾和人类在一块儿生活过,可最终没有被驯化,为什么野鸡没有受到“欢迎”? 主要信源:(《野鸡驯服失败大揭秘》;东北网——望奎西洼荒自然保护区 成群野鸡飞上电线看风景) 早些年农村路上常见野鸡扑棱着翅膀窜过灌木丛,运气好还能捡到漂亮的尾羽。 但后来随着林子砍了、人捉得凶,这些五彩斑斓的鸟就少见了。 最近这些年人们知道保护动物了,把野鸡定成"三有保护动物",田埂上又能见到它们撒开长腿飞奔的身影了。 好多人以为野鸡就是没人养的家鸡,其实两码事。 家鸡的祖宗叫原鸡,是被人逮住驯化了。 野鸡正经学名叫雉鸡,鸟纲雉科,虽说是飞禽但主要靠跑。 它身子比家鸡精瘦些,羽毛特别花哨,咱们国家东边的种类脖子都围着一圈白毛,尾巴带横斑,母的颜色暗些像干草似的。 这种鸟儿就喜欢在低矮山坡、庄稼地边、芦苇塘和荒草丛里安家,要没人打扰,它能在一个地界活上好些年。 翅膀对它们主要是个摆设,没危险时基本不飞,遇到人来追才扑腾两下,一边飞还一边"咯-咯"叫唤着报信。 不过飞不长远,每次飞都跟小孩子扔纸飞机似的划个弧线,最后连滑带跑钻草垛子里了。 虽说飞不行,野鸡跑起来比猫还快。 那年头冬天进山拾柴的老农见识过:明明才瞅见五彩羽毛一闪,抬脚的功夫就窜得没影了。 全靠那双粗腿带劲,蹿灌木丛比人走平地还麻利。 野鸡吃东西不讲究,开春啃嫩草芽,夏天逮蚂蚱,秋收就在玉米地里啄谷粒,连土里的蚯蚓都能刨出来下饭。 它们跟家鸡一样有个习惯,专找砂石地啄小石子吃,靠这磨碎胃里的硬壳种子。 村里王大爷前年种了五分地黑豆,十月份去收发现地头被野鸡刨了好几个坑,铺着干草叶的窝里还有俩带褐斑的蛋,气得他直跺脚又不敢掏。 前年隔壁村老张掏野鸡蛋被森林公安罚了五百块。 这野物繁殖是真快。 每年开春三四月,庄稼刚返青的时候,公野鸡就爱往坟堆上站,脖子上的白毛圈挺得老高。 扑棱着翅膀"咯咯咯"叫得像打鸣,其实是给草窠里的母鸡们献殷勤。 母的要是相中了,就凑过去配对生蛋。 北方一窝能下十五六个蛋,南方天热下得少点但蛋大。 人工圈养更厉害,有养殖户用暖灯照着,春节刚过就能抱窝。 但再能生也斗不过天灾人祸。 野地里的蛋大半都被狐狸、黄鼠狼刨去当点心,出壳的小鸡雏更惨,老鹰在天上转两圈就能叼走几只。 不像家鸡蹲窝里有人喂水添食,母野鸡带着十来个崽子找食,能活过冬天的通常就三五个。 不过现在荒山复绿后,野鸡在不少地方又闹腾起来了。 去年河南有个村子玉米刚灌浆,几十只野鸡天天组团来啄,村干部愁得往林业局打报告问能不能驱赶。 至于晚上消失这事儿,说到底保命要紧。 日头一落山,野鸡就悄悄溜回窝去。 不是树上的窝,是在草丛深处扒拉出的土坑,里面絮些干树叶烂草秆。 有经验的老猎户知道天黑后沿着草丛跺脚,常能惊起一窝野鸡。 但现在更多的聪明野鸡改住树上了。 前年秋天二道沟的护林员巡夜,手电筒往老榆树上一照,七八对绿眼睛发着光。 野鸡蹲在离地三四米高的树杈上睡觉,下头野狗干叫唤够不着,这可比在草窝里安全多了。 野鸡晚上消失不是真没了,全是让林子里的豺狗野猫逼出的生存智慧。、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