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脚刚从中国引进40架歼-35隐身战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可后脚态度立刻来了个360°大转变,宣布对中国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 在国际舞台之上,巴基斯坦近期的举动颇值得玩味。前脚,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刚从北京返程,可谓是满载而归。他不仅签下了40架J-35隐形战斗机和红旗19反导弹系统的大单,还把自己欠下的37亿美金的欠款给拖了下来。巴方飞行员甚至已在中国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中巴“铁哥们”的情谊,看上去坚不可摧。 然而,当谢里夫回国之后,却是对中国出口的连铸坯进行了第二轮“日落复审”。刚刚接受了天大的恩惠,现在又落井下石,这到底是“白眼狼”的忘恩负义,还是时局动荡下的一种无奈之举? 要看懂这场戏,得先理解巴基斯坦对中国军火的依赖有多深。随着法国“阵风”战斗机、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的陆续部署,巴基斯坦的防务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印度也在不断推进其军事现代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先进军备无异于久旱甘霖,是实实在在的“保命牌”。 中国并不是单纯的武器交易,而是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40架歼-35,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具备超视距打击和突防能力,再配上射程近400公里的霹雳-17导弹,足以在对方雷达反应过来之前就锁定胜局。它的到来,直接改写了南亚的天空游戏规则。 而红旗-19反导系统,性能不输美国“萨德”,专为拦截高超音速导弹设计,恰好克制印度引以为傲的“烈火”系列弹道导弹。再加上空警-500预警机这个“超级大脑”,巴基斯坦的空防体系被整体拉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这份协议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武器本身。仅J - 35就达40架之多,其预估价值高达二十八亿美元。若将反导弹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费用也计算在内,总额极有可能突破40亿。对于年经济规模仅4000亿美元的巴基斯坦而言,这几乎是倾尽国力的投入。 这也标志着其防务体系从预警、指挥到打击,正全面向“中国标准”靠拢。五月份,印巴在克什米尔爆发冲突,巴基斯坦曾利用中国配有红旗9系统的J-10C战斗机,对印度“阵风”进行了一次联合打击。这种深度绑定还体现在后续服务上,未来数年的弹药、零件和维护都离不开中国。为了不让技术泄露出去,合同上还特别要求,要让中国的技术人员亲自参与维修,而且还内置了定位芯片,可见两家的关系有多亲密。 中印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已经这么“铁”了,为什么巴基斯坦还要在贸易上插刀子呢?答案是来自于国内庞大的经济压力,以及无可奈何的政治计算。 此次针对中国连铸坯展开调查,其乃是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凭借价格优势,中国钢材一度占据其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年交易额超10亿美元。但这桩生意,却让巴基斯坦本土钢企叫苦不迭。早在2015年,他们就抱怨中国钢材价格过低,挤压了生存空间。2022年首次复审后,关税被延长,如今再次调查,很可能继续维持那24.04%的高额关税。 巴基斯坦全国三百多家钢厂,年产量仅600万吨,而国内需求却高达800万吨,缺口只能依赖进口。中国钢材比本地产品便宜15%,直接把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本土钢厂逼到了墙角。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关系到十几万工人的饭碗。如果政府坐视不理,汹涌的民意足以动摇内阁。因此,采取贸易保护,首先是给国内选民和产业界一个交代。 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印度最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印度单方面中止《印度河河水条约》,导致巴基斯坦八成耕地失去灌溉水源,小麦减产,棉花绝收,无数农民颗粒无收,抗议四起。巴基斯坦政府面临内部汹涌的民怨,急需一个宣泄口以转移矛盾。对中国钢材加税,既能安抚国内钢铁行业,又能向印度和本国民众展示“经济独立”的姿态,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这种操作的代价也不小。他们或许没算到,这一棒子下去,自家关键的基建项目也跟着遭殃。中巴经济走廊中的高速公路、水电站等工程,因钢材价格上涨而成本激增、工期延误,反过来又拖累了经济发展。当然,24%的关税对中国钢企是不小的打击,但钢材出口仅占中国对巴总出口的不到5%,相比机电产品和基建工程的大头,这点损失尚在可控范围。 面对盟友的“变脸”,中国的反应堪称大国典范。中国商务部仅回应“希望巴方依法公正调查”,并未升级对抗。这并非软弱,而是基于对巴方困境的理解和长远的战略考量。中国深知,巴基斯坦的战略位置无可替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这点贸易摩擦,动摇不了中巴关系的根基。 归根结底,“军购归军购,货归货”这一做法在国际关系中并非罕见。美国将无人驾驶飞机卖给印度,还附带有一条:“不能用来袭击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这出“变脸”戏码,恰是小国于大国博弈夹缝里谋求生存的真实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