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矛盾纠纷总是层出不穷。在邹平市码头镇,一桩看似棘手的邻里矛盾,却在“臻邹到”警源融治的“五老”调解新模式下,化干戈为玉帛,演绎出一段邻里重归于好的佳话。
“这日子还咋过!你垫高过道,水全往我家灌,今天必须给个说法!”田家屯村的毕大爷气得直跺脚,指着邻居朱大哥的鼻子嚷嚷。朱大哥也不甘示弱:“我修自家门口的路碍着你啥了?再说了,我又不是故意的!”原来,朱大哥为了进出方便,把门前过道垫高了不少,可毕大爷家地势低,这下,雨水全往他家院子里跑。7月21日一次降雨过后两家从拌嘴发展到差点动手。
关键时刻,码头派出所联合司法所依托“臻邹到”警源融治工作机制,带着“五老”调解团出马了!“咱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为这点事儿伤了和气多不值当!”该村有着50年党龄的退休老干部田春林作为“五老”调解团成员,拉着毕大爷和朱大哥的手耐心劝说。“五老”调解团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乡贤、老军人组成,他们熟悉村里家长里短,说话又有分量……同时码头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法律顾问律师也一起上阵。“从法律角度讲,公共区域大家都有使用和维护的权利……”律师的专业讲解,再加上“五老”用乡里乡亲的情分劝说,毕大爷和朱大哥最终达成协议,重新规划过道高度,还一起加装了排水设施。
近年来,码头镇依托“臻邹到”警源融治工作,创新“五老”调解模式,推动矛盾有效化解。在队伍建设上,码头镇由派出所牵头,在各村企组建“五老”调解团,并建立“兼职调解员库”,设立“五老”调解服务站,还颁发聘书赋予调解合法性。同时,创新“1+N”模式,民警主导,融合司法、律师等多方力量,从情、理、法多维度化解矛盾于萌芽。
在预防机制方面,派出所借助“警网融合”全面摸排线索,经分析评估后制定解决方案,将问题扼杀在摇篮。全镇各村每季度开展“矛盾风险体检”,提前预警,规避社会风险。文化治理层面,“长老议事堂”结合道德习俗调解;“饮茶议事”以礼仪缓和矛盾;“调解后百日跟踪”制度促进关系修复,防止纠纷反弹。
在梯度调解工作中,码头镇党委政府搭建“三所联调”平台,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资源,对矛盾纠纷分类处理,形成闭环,减少信访和诉讼案件。在能力建设上,开设“调解夜校”提升调解员素养,建立案例库供学习研讨,开展“调解开放日”展示调解成效,推动“有纠纷找调解”理念扎根群众心中。
如今,漫步在码头镇的村庄,邻里和睦、欢声笑语。“下一步码头镇将继续通过警源融治‘五老’调解模式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用情、理、法三把钥匙,打开群众心结,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码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潘军说。(通讯员马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