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至《雅安日报》市融媒体中心李祖珂
夹砂红褐牛头纹四足双耳陶罐
20世纪80年代,宝兴县陇东镇老场村东汉墓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陶器、铜铁器等文物,其中包括一件东汉时期的“夹砂红褐牛头纹四足双耳陶罐”。这类有三足和四足的双耳陶罐,在我省石棺葬中还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
这件陶罐高36厘米,腹径29厘米,形制颇具特色。口部呈马鞍形,口沿向外撇出,颈部瘦长,腹部为圆形,底部同样呈圆形。底部的四个半圆形足向外岔开,且相互连接形成拱形,既解决了圆底陶罐放置不稳的问题,又兼顾了实用需求。肩部两侧对称装饰有牛头形状的附加堆纹,整体造型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
青衣羌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石棺葬文化,双耳陶罐是其代表性器物。而这件陶罐不仅是四足双耳陶罐在我省石棺葬中的首次发现,其罐身装饰的牛头纹也较为少见,这使得它在同类文物中格外突出,成为体现青衣羌人文化个性的重要标志。
结合宝兴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史料,学界认为这件陶罐所属的陇东东汉墓群,是当时青衣羌人的部落公共墓地。墓群中大量生活类陶器的出土,表明当时青衣羌人正逐渐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作为汲水器具,这件陶罐的设计兼顾审美与实用——双耳便于提带,圆腹增大储水量,恰是青衣羌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陶罐上精湛的堆贴工艺,展现出古青衣羌人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上的活力,也直观反映了青衣文化“不求美则美”的内在美学思想,为研究汉代青衣羌人的陶艺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如今,这件陶罐不仅是东汉制陶工艺的实物例证,更承载了古青衣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为研究宝兴及雅安地区的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其牛头纹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对共同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不可多得的青羌文化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