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8年4月5日,程潜因病逝世。但由于当时处于十年动荡时期,要不要开追悼会成为

1968年4月5日,程潜因病逝世。但由于当时处于十年动荡时期,要不要开追悼会成为难题。最终,周总理拍板:“追悼颂公还要犹豫什么?不仅要开追悼会,还应向民革中央何香凝主席和张文白先生报告,征求意见,以示郑重!”

1968年4月5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程潜,这位从辛亥革命走到新中国的大人物,悄无声息地走了。那是个动荡的年代,社会上风声鹤唳,谁也不敢随便吱声。一位老国民党将领去世,要不要开追悼会?这问题就像个烫手山芋,扔给谁谁都头疼。 要讲追悼会的故事,得先说说程潜这人。他1882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家里条件不错,小时候读四书五经,16岁就考上了秀才,脑子好使得很。可清朝那会儿国势衰败,他不甘心当个书生,1903年进了湖南陆军学堂,后来又去日本学军事。在东京,他认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路。 辛亥革命时,他带着部队打仗,立了不少功。北伐战争中,他当第六军军长,拿下武汉,名声响当当。抗日战争爆发,他管着第一战区,守北平和河南,硬是扛住了压力。不过,到了国共内战,他没跟蒋介石硬拼,1949年在湖南带着部队起义,投了新中国。这一步棋,既保住了湖南老百姓,也让他后半辈子站到了新政权这边。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中央军委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一直到1968年去世,活了86岁。他这一生,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见证了多少大风大浪,功劳不小,争议也有,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1968年,程潜去世的时候,正赶上十年动荡最乱的时候。那年头,政治风向变幻莫测,谁也不敢随便表态。程潜虽然起义投了新中国,可他毕竟当过国民党大官,有人觉得给他开追悼会可能会惹麻烦,万一被扣上“抬举旧势力”的帽子怎么办?再加上那时候社会上人人自危,开会悼念一个“老军阀”,会不会被人说闲话? 可周恩来不这么看。他觉得程潜不是普通人物,这位老将为新中国和平解放出了力,功绩摆在那儿,不能因为时局敏感就把他忘了。更重要的是,周恩来知道,程潜这样的人,在民主革命派里有名有姓,得给个说法,不然寒了人心。于是,他拍了板:“追悼颂公还要犹豫什么?不仅要开,还要郑重,向民革中央的何香凝主席和张治中先生报告,征求意见。”

周恩来这人办事,向来周到。他知道程潜跟民革中央的几位大佬关系不一般,尤其是何香凝和张治中。何香凝是同盟会的老革命,跟孙中山一起干过大事,张治中也是国民党里的开明派,后来也投了新中国。这俩人都是民革中央的重量级人物,征求他们的意见,既是尊重,也是策略。 消息传到何香凝那儿,她没多犹豫。她跟程潜一样,都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明白他的分量。她点头同意,觉得周恩来的安排合情合理。张治中那时候身体不好,但听说要给程潜开追悼会,还是撑着病体表示支持。他俩的表态,让这场追悼会多了几分分量,也堵住了反对的嘴。 追悼会的事定下来了,可程潜家里却出了点小波折。程潜生前在湖南老家备好了棺木,按老传统,他是想土葬的。可他去世后,家人却提出要火化。这让周恩来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程潜的遗愿清清楚楚,火化这事儿咋来的?

周恩来派人去程潜家问情况。程潜的夫人郭翼青态度很坚定,说家里人商量过了,一致同意火化。周恩来这边劝了几次,说程潜生前意愿得尊重,可郭翼青不松口,还写了电报说:“感谢总理好意,我们全家决定火化。”周恩来看家属态度这么坚决,也没再强求,最后点了头。火化这事儿,虽然跟程潜的想法不一样,但也算尊重了家人的选择。 1968年4月12日,追悼会在北京开了。会场布置得简单庄重,没啥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气氛很肃穆。第二天,周恩来还亲自去程潜家吊唁。郭翼青问他:“程潜到底算啥人?”周恩来说得明白:“他是革命干部,跟共产党合作多年,鞠躬尽瘁,你们一家也是革命家庭。”这话不仅肯定了程潜,也安了家属的心。 追悼会后,政府没忘了程潜一家。毛主席批了每月240元的生活费,这在当时不算小数目。郭翼青每次拿到钱,都会感慨丈夫这一生的付出总算没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