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8年,撒贝宁去央视面试,领导肖晓琳看到他后,直接走进办公室锁上门,问同事:

1998年,撒贝宁去央视面试,领导肖晓琳看到他后,直接走进办公室锁上门,问同事:“外面那只猴子是谁带来的?” 1998年的央视大楼,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大多穿着挺括的正装,脸上带着职业的沉稳。 就在这片严肃的氛围里,一个身影显得格外扎眼——那是撒贝宁,正攥着衣角在走廊尽头来回晃悠。 那会儿《今日说法》刚在筹备,节目组铁了心要找个懂法律的主持人,绕开科班出身的播音员。 消息传到北大法学院,老师第一时间想到撒贝宁。 这学生不一般,专业课成绩拔尖,还总在话剧社、辩论队里窜,能把法条讲得跟说书似的生动。 可巧了,央视去学校挑人的时候,撒贝宁正带着话剧社在外面排《哈姆雷特》,等他知道消息,报名早截止了。 换别人可能就认了,他偏不,翻遍通讯录找到节目组电话,对着听筒连说带比划,愣是把面试机会给磨了下来。 面试前一晚,他翻遍宿舍楼,才从隔壁寝室借到套深蓝色西装。 那室友一米八几的个头,西装套在一米七出头的撒贝宁身上,肩膀塌着,裤脚堆在鞋面上,袖口卷了三圈还盖过手背。 他对着镜子抹了半罐发蜡,头发硬邦邦地支棱着,怎么看都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 第二天进了央视大楼,空调风一吹,宽大的西装下摆直打晃。 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在走廊里转圈,嘴里碎碎念着准备好的开场白。 这时候肖晓琳拿着文件夹路过,瞅了他两眼,转身进办公室就跟同事笑:外头哪来只猴子?谁招来的? 这话没传到撒贝宁耳朵里,他正忙着给路过的每个人鞠躬,一口一个老师好,露出两排白牙。 轮到他面试时,一推门看见五六个考官坐成一排,顿时脑子发懵,事先背好的词全忘了。 沉默两秒,他索性豁出去,张嘴就讲自己的毕业论文,从行政诉讼讲到市场经济,突然意识到跑题,又猛地拐到上周的社会新闻,嘴里的话跟连珠炮似的停不下来。 考官们面无表情,最后抛来个难题:试试用老百姓拉家常的口气,讲个抢劫案。 撒贝宁愣了愣,忽然想起自己老家街坊聊天的调调,手一挥就说:就好比巷子里有个张三,见李四兜里有钱就抢,这就跟偷邻居家腌菜坛子一个理,都是拿别人的东西,只不过抢钱更厉害...... 一番话把法理掺在家长里短里,考官们互相递了个眼神。 出来的时候他懊恼得直拍大腿,觉得自己肯定没戏。 没想到一周后接到电话,让他去签合同。 后来才知道,肖晓琳拿着他的简历跟同事说:"这小子眼神亮,说话带劲,比端着架子念稿子的强。" 1999年元旦刚过,《今日说法》开播。 第一期录完,撒贝宁在监控室看回放,发现自己讲着讲着就咧嘴笑,嘴角咧到耳根还不自知。 他后来说,那是因为脑子转得太快,嘴跟不上,只能靠傻笑打圆场。 头三个月,他每天下班都抱着录像带回宿舍,一帧一帧地看,笔记记了厚厚三大本:这里皱眉太凶这句话尾音翘了案例讲得太干,该加个比喻。 有次录节目,他把抢劫罪说成抢夺罪,当场被肖晓琳叫停,下场就罚抄了五十遍法条。 就这么磨了半年,他总算找到感觉。 西装换成合身的,发蜡也少抹了,坐在镜头前讲案例,既能把无因管理表见代理这些词掰碎了讲,又能突然蹦出句这就跟你借邻居锄头不还一个理,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他去参加主持人大赛,拿了冠军。 颁奖台上,肖晓琳笑着跟他说:当年没看错你这只猴子,爬树快,还能摘到果子。 这事儿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罗翔刚开始在网上讲刑法,总有人说他不务正业,用张三的段子把课堂搞得像相声场。 可偏偏是这种接地气的讲法,让millions人知道了什么是紧急避险,什么叫正当防卫。 撒贝宁后来在节目里聊起当年的西装,总说那是他的幸运符。 其实哪有什么幸运,不过是有人愿意透过不合身的西装,看到一个年轻人眼里的光;不过是那个年轻人,敢把错过的机会拽回来,再用千百个日夜把青涩磨成锋利。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