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俄乌谈判失败,特朗普逼28国买单,中方拒绝接受,对美反将一军

从俄乌冲突第三轮直接谈判开始不到一小时便仓促终结的情况来看,这场战争的形势在短期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朝着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方向发展。

2023年7月23日晚上,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短暂的会晤,谈判仅进行了38分钟,双方便迅速发布了各自的谈判声明,宣布谈判“破裂”。这一幕远非一次正常的外交对话,更像是一场为了形式而勉强举行的会面。除了在战俘交换、人道主义问题以及遗体归还方面达成些许共识外,其他任何议题几乎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两国的立场在多个方面均未有任何突破,谈判陷入了停滞。

俄罗斯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要谈判,可以,但必须先同意停火;如果要与普京见面,那么协议的条款必须在会前完全谈妥,之后直接签署。这意味着,普京并不希望在谈判过程中充当被动角色,而是要求对方展现出真正的诚意,避免浪费时间。而乌克兰方面则希望借此次会谈推动更高层次的会晤,甚至提出邀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加入,以提高此次会谈的“规格”与国际舆论关注度,企图通过施加国际压力来迫使俄罗斯作出让步。然而,普京并未接受这些提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努力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俄方代表梅金斯基言辞犀利,直言不讳:“领导人会晤的目的不是讨论协议,而是签署协议。”这一番话几乎瞬间否定了泽连斯基所提议的“准备领导人会晤”的想法,也为乌方幻想中的谈判前景泼了一盆冷水。同时,这也意味着此前美方所提出的“50天和平协议期限”基本宣告破灭。美国曾放出话来,如果普京在50天内不达成协议,将加征关税,甚至可能实施“二级制裁”。然而,俄乌谈判的破裂使得特朗普不得不寻找新的“补救措施”,并将目光转向了27个欧盟成员国的钱包。

就在谈判崩盘的同时,特朗普抛出了一个新计划:欧盟27国将向美国支付军事装备费用,美国随后将这些装备运送到欧盟,并转交给乌克兰。这项计划表面上是为“支援基辅”,实际上却是强迫欧盟为乌克兰的战争继续埋单,这种方式看似合作,实则是一种“强买强卖”的商业交易。

事实上,早在7月14日,美国便公布了名为“重新武装乌克兰”的新计划,旨在通过北约成员国提供资金,美国提供武器,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战斗物资。然而,北约内部对此计划的反应并不积极,五个成员国明确拒绝了出资的要求。法国率先表示反对,理由是希望加强本国的军工能力,而不再依赖美国武器;意大利则强调当前的经济困难,认为自己只能支付有限的军事开销;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也明确表态,拒绝出资,并提出不如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而非继续从北约成员国的资金中寻找支持。实际上,特朗普的这项“买卖”计划根本没有获得欧盟国家的认同,欧盟内部普遍认为,继续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资源,只会拖垮自己的经济,民众的负担越来越重,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眼看着战争远未结束,欧盟国家的民众和政府都在对未来的支持产生强烈的疑虑。

在这种局面下,特朗普的“强制买单”战略陷入困境,北约内部的分歧加剧,盟友之间的团结面临考验。与此同时,中国也没有因为特朗普的威胁而退让。7月21日,中国外交部再次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反对所谓“长臂管辖”。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乌克兰问题,并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也控制了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并持续呼吁和解与对话,展示了作为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分析来看,美国所谓的“二级关税”显然是对中国和印度的直接施压。特朗普的策略本身充满风险:试图制裁俄罗斯的石油买家,却让全球油价飙升,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胀不断加剧,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普通民众。中国则通过明确表态,反击了美方的战略,坚决表示中俄企业的正常合作不应受到干扰。中国还敦促西方停止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应对。

更令美方头疼的是,在中国并未做出任何激烈反应的情况下,反而让美国陷入了困境。随着战争持续拖延,美国不仅需要不断补充军火和资金,还要安抚盟友,最麻烦的是,民众对不断上涨的油价和物价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理性和克制反而为全球提供了稳定的信号,成功地避免了更大的冲突与对抗。

总体而言,这次俄乌谈判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两国之间的裂痕无法修复,也反映了西方外交手段的全线失灵。特朗普原本计划作为“局外导师”施加压力,结果却遭遇了盟友的抵制;他试图逼迫中国让步,最终却被中国的理性与克制“反将一军”。中国没有动用武器,也没有高声叫嚣,而是坚定地立场清晰,告诉世界:我们支持和平解决冲突,反对单边制裁。这才是真正的“反制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