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4年开两会,27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去采访人大代表杨南生。

在她眼里,这位63岁的老先生就是个普通科学家。可那场采访成了张严平职业生涯少有的“冷场”。

杨南生说话云山雾罩,问什么都答不到点子上,把资深记者都整不会了。

你想啊,一个专业记者啥都没问出来,多憋屈!原来是老先生的工作属于国家高度机密,啥都不能细说。

采访快到尾声,张严平不甘心地问了个“虚”点的问题:“您这辈子,觉得最幸福的事是啥?”

就这一问,局面活了。杨南生眼神一下子亮了,带着骄傲脱口而出:“天上转的那些人造星星里头,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这句话像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年轻的记者。采访虽然失败,她却觉得这个老人家骨子里透着说不出的浪漫。

谁能想到,这场“失败”竟成了红线的开端。

相差整整36岁,他们却像认识了好多年的老朋友。

之后的日子,一封封信件在两人间穿梭,聊人生,聊理想,话越说越多,心越来越近。感情的火花就这么意外地点燃了。

但杨南生是清醒的,1984年秋天,他郑重地给张严平写了封信,明明白白地摆出所有现实的坎:他年纪太大了,将来必定会先走,留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怎么办?

一旦他们走到一起,旁人会怎么说她?口水沫子能淹死人!外界的指指点点、揣测质疑,她能承受吗?老人家想保护她。

张严平的回答更干脆:不在乎!年龄、闲言碎语,通通拦不住她奔向爱人的脚步。

果不其然,父母知道后炸了锅。女儿风华正茂,找个大36岁的老头子?这能是图啥?老两口一千一万个不同意。

可张严平铁了心,1986年,两人顶住压力,在一个朴素的小礼堂里,交换了戒指,成了夫妻。

婚后的日子,是意想不到的温暖和趣味。

杨南生这老先生真讲究,每年结婚纪念日,都会亲手绘制一张特别的小卡片送给妻子,藏着满满的心意。

有回张严平让他下班顺路买个白萝卜回来,结果呢?这位能破译“天书”的超级大脑,拎着一袋子莲藕进了门,让张严平又好气又好笑。

你看,再伟大的科学家,生活里也透着可爱。跟他在一起,巨大的年龄差反而成了最不显眼的鸿沟。

很多年后,国家解密了一些档案,张严平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丈夫到底是谁,那份工作究竟有多重。

原来那句“人造星星里摸过的东西”,背后扛着的是中国航天的脊梁!

回到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新中国领袖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年富力强的杨南生被点了将,扛起了设计运载火箭的大梁。火箭,从此成了他的命。

1959年,国家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搞航天火箭,担子更沉甸甸地落在了杨南生肩上。

他带着一群平均年龄才24岁的小伙子,啥经验没有,图纸没见过,硬是凭着一股子热血和拼劲摸索。

短短两年!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顶着巨大压力腾空而起,虽然只飞了8公里高,但这一飞,实实在在地把中国人的航天梦送上了天!

更艰巨的任务紧随其后:研究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这可是美苏压箱底的绝活,严防死守,一丝风都不透。

杨南生千辛万苦弄到一本英文技术书,封面上他写下了两个字:“天书”。

书里每个字都像密码,堆满了复杂的公式图表。

他把自己埋在浩瀚的资料海洋里,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

那本“天书”被他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签,每一点微小的突破,都用小卡片工整地记下来。

卡片越堆越高,中国自己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就在这千万次的演算和试验中,艰难地啃了下来!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轰鸣着冲向太空。

它的第三级,正是杨南生团队呕心沥血研制成功的固体发动机!

那关键的最后一推,稳稳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

整个中国沸腾了,大街小巷都在欢呼。

而杨南生呢?那个夜晚,他独自坐在家里,守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听着从遥远的宇宙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眼眶湿润。巨大的荣耀背后,是长久的沉默。

因为保密要求,他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做了什么,哪怕是对最亲的人。

功劳深藏心底,默默化作动力。甚至在婚后身份可以公开时,他也绝少向妻子张严平炫耀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只报喜不报忧。

当张严平父母终于了解到女婿那隐秘而伟大的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铸就的辉煌成就时,那份巨大的惊愕与震动让他们瞬间哑然,继而涌起难以言表的敬意。

2013年3月5日,杨南生先生在北京安然离世,享年91岁。

他走了,但他亲手摸过的“星星”依然在浩瀚星空中遨游,他留下的功勋,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和飞向星辰大海的征途,永不会被遗忘。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媒体——《国家相册》:谁是杨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