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有人劝他宽容以归化,他却冷冷地说:“我不能拿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会不会悔改,"这不是冷血,而是乱世中的铁血担当。[凝视] 1877年初春,年过花甲的左宗棠站在甘肃安西的黄土地上,望着远方的祁连雪山。这位湖南老人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亲自率军西征新疆。 当时的朝廷对收复新疆争议极大,海防派认为西北荒凉,不值得大动干戈。塞防派坚持新疆是国家门户,丢不得。左宗棠属于后者,他在奏折中写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这句话背后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新疆一旦失守,沙俄势力将直逼蒙古草原,京师防线将面临巨大压力。1871年沙俄已借“代管”之名占领伊犁,英国也通过支持阿古柏政权在南疆获取通商特权。 左宗棠的西征准备工作极为细致,他在兰州建立军械局,仿制德国后膛炮和奥地利七响枪。这些新式武器射程远、精度高,成为清军的杀手锏。同时大量采购洋布洋棉,解决军队过冬问题。 更关键的是解决粮草运输,从兰州到乌鲁木齐2000多里路程,每运一石粮食成本高达十几两银子。 左宗棠创新性地推行“屯田制”,军队一边作战一边开荒种田,哈密屯田第一年就产粮五千余石,大大缓解了军粮压力。 1876年清军开始分路进击,左宗棠采取“缓进急战”战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在达坂城战役中,清军新式火炮威力巨大,阿古柏军队溃不成军。 许多被胁迫参战的维吾尔族民众主动为清军带路,因为他们早已厌倦了阿古柏的苛政。 面对大量投降的敌军,左宗棠并非一味杀戮,史料记载他对降卒“分别处理”:真心悔改的“给以衣粮,令各归原部”;顽抗不化的才严厉处置。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既震慑了敌人,也争取了民心。 1877年底,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光复,阿古柏在走投无路下服毒自杀,其政权彻底瓦解。左宗棠随即着手恢复生产,安抚百姓。 他在乌鲁木齐设立织布局,教授当地妇女纺织技术;在各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伊犁的收回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1881年,经过艰难谈判,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九城中的七城。虽然代价不小,但总算保住了新疆的完整。 左宗棠的新疆治理模式颇具现代意义,他既重视军事威慑,更注重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兴办学校、修建道路、发展商业,这些措施让新疆逐步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从军费角度看,这次西征耗银近3000万两,几乎拖垮了国库。但从战略收益来看,新疆的收复确保了西北边疆稳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次胜利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证明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应对列强挑战。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在新疆还推广种植棉花,引进新品种,改良土壤。他认为“兵可暂用,民乃久安”,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边疆才能真正稳固。这种“寓兵于农”的思路,在当时相当超前。 回顾这段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成功有三个关键因素:充分的物质准备、灵活的军事战术、以及务实的治理政策。他既有军事家的果敢,又有政治家的远见,更有实干家的韧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时代的局限性,晚清政府财政困难,左宗棠不得不在有限资源下完成艰巨任务。他的一些决策虽然在当时有效,但从今天的角度看未必完美。 新疆收复后的近百年里,这片土地确实保持了相对稳定,直到民国时期才再次出现较大动荡。从这个角度说,左宗棠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讨论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在维护国家统一、应对外部挑战方面,我们能从左宗棠身上学到什么? 如果你是左宗棠,面对巨大的军费压力和朝廷内部的反对声音,你会坚持西征吗?在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问题上,你认为哪些历史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中国国情---晚清战神左宗棠:抬棺出征、铁血收新疆,一部《左宗棠全传》读懂真正的民族脊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