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前总司令、现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一心只想达成停火协议,而不是确保自身未来安全,那么俄乌冲突将会持续到2034年。 扎卢日内的核心论点,直指俄军正在实施的消耗战术。他指出,俄军当前作战目标并非快速推进,而是通过持续空袭和地面拉锯战,系统性摧毁乌军的有生力量与战争潜力。 这一判断与战场现实高度吻合,自 2024 年以来,俄军每月向乌克兰发射超过 4000 架无人机,配合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对军工设施的精准打击,已造成乌军防空系统 70% 的拦截弹库存耗尽。 仅 7 月 21 日的大规模空袭中,俄军就以 400 架无人机为先导,诱使乌军暴露雷达阵地,随后用 24 枚导弹摧毁 3 套 “爱国者” 防空系统。 这种 “无人机消耗 - 导弹收割” 的战术循环,正在将乌克兰拖入 “防御越努力、损耗越严重” 的陷阱。 但扎卢日内的认知存在一个关键偏差:俄军并非完全放弃推进,而是受限于战场条件被迫调整策略。 以 2025 年 7 月的波克罗夫斯克战役为例,俄军集结 11 万兵力实施 “面压式包围”,通过广域火力压制和低速推进,逐步压缩乌军防线。 这种战术虽推进缓慢,却成功切断乌军东部部队补给线,迫使乌军在顿涅茨克方向陷入被动。俄军的真实意图,是通过消耗战削弱乌军抵抗意志,为后续战略突破创造条件,而非单纯 “为了消耗而消耗”。 乌军目前面临三大致命短板:一是人员短缺,2025 年上半年动员兵缺口达 15 万人,部分部队出现 “一个士兵操作多套装备” 的荒诞场景。 二是装备代差,俄军 “天竺葵”-2 无人机日产能突破 170 架,而乌军依赖西方援助的 F-16 战斗机至今仅接收 12 架,且维护备件严重不足。 三是经济崩溃,乌克兰 2025 年财政赤字达 384 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遭破坏导致工业产能下降 60%,战争开支完全依赖西方输血。 当西方援助从 “无条件支持” 转向 “有条件谈判”,乌克兰的战争机器随时可能停摆。 国际干预的复杂性,进一步延长了冲突的时间轴。北约虽通过 “乌克兰协议” 承诺长期军事支持,但实际援助存在严重滞后性。 德国承诺的 5 套 “爱国者” 防空系统,因国内军工产能不足,最早要到 2026 年才能交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一边秘密推动政权更迭。 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计划用扎卢日内取代泽连斯基,以促成 “冻结冲突” 的政治交易。这种战略摇摆,让乌克兰陷入 “既需要西方援助、又担心被西方抛弃” 的双重困境。 历史经验显示,消耗战的持续时间往往超出预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双方用四年时间证明 “以空间换时间” 的策略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当前俄乌冲突的独特性在于,双方都缺乏彻底击败对方的能力:俄罗斯无法完全占领乌克兰,乌克兰也无力收复所有失地。 这种僵局催生了 “代理人战争” 的新形态,西方通过军援维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通过消耗战拖垮西方耐心,而乌克兰则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 扎卢日内的警告,本质上是对这种恶性循环的预警。他反复强调 “安全保障优先于领土完整”,实则是在呼吁国际社会为乌克兰提供可验证的安全承诺,例如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延伸适用。 但这种诉求面临现实阻力:俄罗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 “乌克兰军事化”,而北约内部对直接介入冲突仍存在严重分歧。当安全保障沦为政治口号,停火协议就可能成为 “投降书” 的委婉表达。 无论最终走向如何,扎卢日内的预言都在警示世人:在大国角力的棋盘上,小国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当安全保障成为空中楼阁,停火协议不过是新一轮冲突的休止符。